国企和民企,在给水和污水处理领域,规模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民企要找准自身的定位:根据E20平台统计,在过去10年中,全国供水企业前13名中,央企的市场份额从39%增长到55%,全国污水企业前13名中,央企的市场份额从71%增长到81%,与此同时,在这两个细分市场,外企和民企的市场份额在近几年呈现不断萎缩的状态。
最近不断爆出的工业和民用污水处理领域刷新下线的低价中标案例,基本都是国企在唱主角,水务领域愈发显现出和垃圾焚烧发电领域类似的趋势,国企身上的马太效应越发明显,低价压缩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导致民企的增长潜力愈发困难。所以,目前民企更要找准自身的定位,要在单纯的规模,还是技术,在轻资产还是重资产模式前做出选择。
民企一定要构建自己的护城河,不应该单纯在规模方面和国企去拼阵地战:
民企的优势在于创新的动力和灵活的激励机制,这些恰恰是规模庞大的国企,央企难以去模仿的。碧水源依靠特有模式的崛起,开创环保和金科水务在膜技术和组件上的深挖,国祯环保在小流域治理以及劣4类水技术上的突破,都证明,民企需要拥有自身特有的护城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pagebreak]
模式为王,技术为辅,轻重资产的取舍,取决于自身的能力:
我们在3月份发布的污泥行业深度报告中就提出,模式为王,技术为辅的原则。此次水业论坛上,业内龙头企业的领导们也不断强调,能够带来收益的技术,才是好技术,不应该为了发展技术而发展技术。对于轻重资产模式的取舍,业内专家认为,应该取决于自身的能力而为之,没有单纯的优劣之分。轻资产的技术型企业,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运营企业的专业服务商,重资产和轻资产公司需要形成良性的互生模式,而不是去扬短避长,进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海绵城市稳步推进,水务企业的一个重大挑战和机遇:
2016年初三部委下发了海绵城市第二批试点城市通知,要求4月10日前,各符合条件省份各推荐一个城市。与此同时,湖南,山东,江苏等省下发了通知,进行省内海绵城市试点,给予省内财政资金支持。污水处理,黑臭水体整治,景观改造等都是潜在的机遇。但是,海绵城市的回款是建立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的,绩效考核不达标的企业,将难以全部回款。海绵城市的复杂性对于企业整体的环境设计及治理能力提出了苛刻要求。作为项目总包商的企业,必须是拥有完整设计能力的主体,还要承担绩效考核不达标的潜在风险,市场进入门槛很高,不是任何水企都可以尝试的领域。
膜技术一定有大前途,但是短期内还是受成本掣肘:北控在会上表示,传统生物法的污水处理技术,在目前1级A的水质要求前,面临技改空间十分不足的困难,膜技术未来在更高要求的生活污水处理,以及工业污水回用等领域必定有大前途。但是,我们也认为,受制于传统方法成本较低的制约,膜技术需要在膜组件更换,膜单元的寿命等方面达到更高的水平,才能滩薄成本。这在短期内难以达到。
总结:民企普遍忧虑价格战的升级;民企对于未来发展方向和模式存在一些困惑;民企认为和央企联姻会在拿订单时具有优势;央企野蛮人的角色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有更多非传统水务的央企开始进入此领域;旧污水厂的升级改造,农村污水治理和海绵城市将是未来几年水务产业最大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