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权威媒体近日的报道消息称,浙版“水十条”设定的目标将分步骤进行。截至2017年,全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103个地表水考核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到70%以上;到2030年,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基本恢复。到本世纪中叶,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4月12日,浙江再添治水“利器”——《浙江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浙江“水十条”)正式发布,明确提出水污染防治工作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目标指标,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水污染防治确定了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恰好就在一年前,国务院正式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国家“水十条”),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水十条”对照国家“水十条”对我省的要求,充分考虑我省水环境质量现状、“五水共治”实际和“十三五”时期改善需求,征求了各设区市政府、省级有关部门以及环保部专家意见,先后经过8次修订而成。
多位专家明确指出,浙江“水十条”突出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的思路,不仅为浙江整体水环境治理提出近期、中期和长期的任务,也为“五水共治”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路径。由此来看,“水十条”是一份沉甸甸的任务书,将重塑浙江的水环境。
这一份治水的“纲领”文件,有哪些重点任务、亮点做法?有什么机制创新、发展导向?又将如何治出一个“诗画江南”的山水浙江?
壮士断腕 重拳“治水”
根据“水十条”,到2017年,全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杭州、宁波等建成区消除黑臭水体达到国家要求;到2020年,全省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高于90.9%。
水问题中,饮用水安全最受关注。对它的监管,浙江打算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进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供水单位应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各设区城市自2016年起每季度向社会公开。
同时,积极实施舟山大陆引水三期、千岛湖引水等工程,全力推进嘉兴太湖引水等工程。到2020年,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全部建立水质生物毒性预警监测系统。
在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将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改造、提升污水处理标准、增强配套管网建设和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着手。
据悉,在2016年6月底前,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出厂水水质全部执行一级A标准。2017年底前,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厂出厂水水质执行一级A标准。到2020年,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
力争在2017年底,全省新增城镇污水管网3000公里以上,基本实现全省城镇截污纳管全覆盖,并建成覆盖全市所有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和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的污泥处置设施。到2020年,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5%以上。
此外,力争在2017年,全省完成21278个建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新增受益农户448万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户受益率达到70%以上。
除了控制污染,浙江还要在节水上做文章。
实施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其建设项目新增取水许可。建立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到2020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44.4亿立方米以内。
政府“组合拳” 治水牵动全局
“百姓想什么,我们就要干什么。”事实上,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早在浦阳江考察督办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时就曾明确表态。
面对旧日的32个省控地表水断面劣V类,31.7%的断面达不到功能区要求的严重现状,面对民众对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的呼唤,浙江至此打响了治水攻坚战。铁腕治污、铁心减排、铁面执法,一场史上最大规模的治水运动在浙江大地轰轰烈烈开展——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等一系列“组合拳”一一出台。
夏宝龙认为,这些举措都与治水紧密相关,既是转型升级的“组合拳”,更是治污治水的“复方剂”。做好治水文章,可以牵一“水”而动全局,打开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因此,治水必须综合施策、水陆并治,把“复方剂”的疗效定在“下河游泳”上,把“组合拳”的功夫下在“强身健体”上。
浙江大学经济系主任叶航认为,政府不能仅仅强行关停污染企业,“关停之后,政府能否从科技、人才方面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一些更直接的帮助,包括引进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人才,让传统企业顺利转型。”
如今,治水不仅是环保的事情,更成为了浙江省上下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种重要推手。“转型必先汰劣,治污必先治水。”夏宝龙表示,要把治水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小梅对此指出,靠治水来治经济,单方面加大政府投入是不可持续的。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则更具合理性和可行性,这是质的转变。“因为同样的1元钱,由民间资本来操作,成本远比政府操作来得低。”
于是,水清了,污染企业就转型了,经济也就更健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