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十条”即将发布之际,由中国生态修复网联合行业内相关单位共同组织的“第十期生态修复沙龙——中国土壤修复现状与问题”于2016年4月15日在易修复·众创空间成功举办。此次沙龙的目的是共同讨论目前中国关于土壤修复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出路,达成共识,为国家、地方及行业提出指导思想与意见。本次沙龙上,来自中科院、环保部、科研院所和国内外企业等近200多名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就土壤环境修复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会后大家共同完成并发布了《中国土壤修复共识》。
《共识》中主要谈论了土壤污染风险、农田土壤环境、矿山土壤环境、土壤污染分级、土壤修复政策法规、土壤修复顶层设计、修复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和商业模式等。同时提出了行业痛点,包括过度修复、产业能否持续发展、基本管理框架的缺失和媒体的过度报道等。
北京环科院姜林院长开篇就指出了中国土壤修复面临的几大问题——目前中国土壤的真实状况是什么?管理部门基于什么来管控土壤风险,有专门的管控思维还是根据水、气的路子来管理?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郭书海研究员就这几个问题阐述了意见,他表明现在的土壤污染往往会被媒体以点概面地报告而夸大事情的严重性,比如欧洲Cd铬水平为0.4,我们国家为0.18,即使超标较严重的地区,比如中南、西南地区,平均含量PPM在0.2几左右,比欧洲的平均水平还低。他还提出,目前中国的土壤修复没有自己的技术体系,这对指导后期的工艺参数、工艺流程都不利,直接把水、气的思路照搬是不太合适的。北京大学刘阳生教授也提出,土壤污染要了解污染源,是源于水、大气还是固体废弃物,需要分类详细评估,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质量标准或风险管控标准就可以指导工作的;并且目前存在行业恶性竞争,打价格战,这样只能做到修复的表明功夫,完全不利于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环科院的杜晓明研究员提出,土壤修复必须分前期的管理,中期的修复监理和后期的效果评价,中国目前的问题是修复后无人持续性监管,土壤是否达到了修复预期,能否进行什么层次的再次利用都很少有信息反馈;并且提出,目前应该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信息不透明是国内一向的硬伤,这必须从政府职责入手。除了研究人士,会上也有来自企业的声音。伊尔姆环境资源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的张鲁钧总监从企业的角度讲述了风险管控问题。比如美国某位于沙漠中心的加油站储槽漏油,他们的环保单位却没有做太多修复,因为从风险的角度来看,这并不存在大的问题。我们也需要转换思想,因为土壤修复并不是绝对的,标准也要看风险而定。
我国土壤修复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巨大,但缺陷和不足也显而易见。此次沙龙达成的《共识》为指导我国土壤修复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