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后北京市进行的相关产业调整:
1、中心城区再新增五座再生水厂(共158万吨/日),污水处理量、污泥量均大幅增加。
2、为治理雾霾,现有电厂由燃煤改为天然气,余热利用情况发生变化,且蒸汽价格大幅提高(原65元/吨计,后267元/吨),余热利用情况发生变化。以焚烧为主的热源成本增加,进而增加污泥处置的总成本
3、北京市产业升级政策,对现有水泥行业要求节能减产。对于像北京水泥厂这样以污泥为原料的工厂就要减少产能,对相应污泥的处置量会相对减少。
4、清河污泥干化厂热源成本提高,加大了处理成本。
5、填埋、水泥窑受限,必须加大土地利用力度。
面临的问题:
(1)通过提标改造及三年行动方案,污泥产量将多出一倍,达6000多吨。
(2)为治理北京空气污染,火力发电厂将逐步改为燃气电厂,蒸汽价格将由原来的65元/吨上涨到267元/吨,蒸汽价格仍然居高不下,热源成本大幅度增加,如何经济有效地解决减量化问题?
(3)本市污泥有机成分较高,如何进行资源化利用?如何解决污泥稳定化的问题?
(4)北京市产业升级政策,对污泥的处置量是否会产生影响?
(5)新增建设用地十分困难,立足厂内处理,现有构筑物需要拆改整合。
北京市污泥处理处置原有思路:中心城区就近利用热电厂和水泥厂余热资源,通过干化和焚烧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和彻底处置。郊区结合土地改良的需要,主要采用堆肥方式,通过沙荒地改造和林地施肥等处置。
可见,污泥处理量进一步增加,从每年3000多吨增至6000多吨,污泥堆肥用地难以保证;焚烧对市民来说始终是一个敏感的话题;2013年水环境治理,从治理雾霾的角度,就是我们原来燃煤的热点,全部改成天然气,这样蒸汽的价格就变化很大,一下就翻倍了,所以利用热源干化经济上不划算,对产业也有影响。且新增建筑用地十分困难,所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也是我们考虑的。
结合以上因素,北京市污泥处理处置开创了新思路,目标转向热水解+厌氧消化,提出了污泥热水解—厌氧消化—深度脱水—土地利用的新的技术路线。优势如下:污泥稳定,且热水解消化池容小,能解决建设用地的问题。工艺方面:调整热干化为深度脱水,其余维持原工艺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