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会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小组第二次会议在济南召开,通报省会城市群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部署安排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打造省会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升级版,确保实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早在去年11月22日,由7城市协作联动的省会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正式启动。经过半年的运行,7城市积极开展协调联动,初步形成了“协同治污、联合执法、应急联动”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三大机制,取得了区域污染防治的初步成效。今年1-4月份,省会城市群7市PM2.5、SO2、NO2平均浓度分别为90.4μg/m3、55.9μg/m3、47.9μg/m3,同比分别改善3.4%、23.5%、7.9%,空气质量改善情况略好于全省平均水平。
污染共治机制 勾画区域协同治污“一张图”
为破解环境污染困局,省会城市群相关地市突破行政区划和条块分割的掣肘,率先在环境治理上实现统一治污政策、统一治理措施、统一治理标准和时限,建立起协同治污工作机制。7市联合编制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提炼形成省会城市群35类共计1693个重点项目,计划在今明两年内完成。其中,
德州市作为山东的北大门,承担着与京津冀城市相同的空气质量保障任务,该市出台了全市煤炭经营监管办法和散煤清洁化治理实施方案,严抓流通环节管控,民用清洁煤按每吨200元予以补贴,各县(市)区也同步规划建设清洁煤炭配送基地,全力推进燃煤散烧治理工作。
淄博市以电力、钢铁、建陶、耐材等行业为重点,确定了1926项环保重点整治任务,目前已完成治理533家,对395家企业实施停产。另外,财政拿出10亿元奖补资金,集中组织实施绿动力提升工程,共确定电站锅炉超低排放改造、高效煤粉锅炉替代改造、集中煤制气等18个专项1512个项目,总投资107亿元,目前已竣工项目566个,成为淄博环保工作的一大特色。
聊城查封拆除了建成区仅存的6台取暖锅炉,全面淘汰了20蒸吨以下的燃煤设施。另外,全市27家火力发电及热电联产企业已全部建成了脱硝、脱硫和除尘达标设施。
泰安市创新“三改一禁”工作模式(“3改”即改热、改气和改造,“1禁”即制止燃用小型燃煤炉灶。),淘汰了泰城171台小型燃煤炉灶,去年底扩大了泰城高污染燃料禁烧区范围。积极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治理,目前石横电厂等4台机组已达到超低排放标准。
联合执法机制 织密区域协同处置“一张网”
按照“轮流坐庄、定期会商、交互检查、信息共享”的思路,省会城市群7市签订了边界区域执法联动协议,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次联动执法行动,出动1150人次,检查企业380余家,查处环境违法企业42家,在实际的污染事故查处中,形成了完善的联合执法机制。
济南与兄弟城市接壤的7个县(市)区,已分别与12个相邻县(市)区签订了联动执法协议,积极开展交叉执法检查。另外,联合淄博、滨州等城市开展了冬季大气污染联动执法行动,拆除了章丘、邹平交界处2家电解铝企业。
聊城市积极健全环境联动执法协作机制,去年12月,与德州联合开展了冬季大气污染执法联动。今年5月份以来,聊城、德州又开展了执法联动和交叉检查,严打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去年,莱芜的莱城区、钢城区、雪野旅游区分别与相邻的岱岳区、新泰市、博山区、章丘市签订了跨界联动执法协议,并与泰安市开展了冬季大气污染执法联动和边界“土小”企业联合执法检查。
应急联动机制 下好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一盘棋”
统一预警分级,统一应急减排措施,省会城市群7市开展了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编。在去年冬季的几次重污染天气持续过程中,各市加强空气质量的预报会商,互通信息,分别按预案启动重污染应急措施,尤其是德州、聊城、滨州三市首次启动了省级连片红色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
滨州市修订了《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增加蓝色预警,去年冬季以来共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5次。
莱芜加强对大气环境污染情况的监测、收集、统计和分析,充分利用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重污染天气预警预报信息发布率达到100%。
德州市强化与省环保系统、周边城市的沟通联络,加强空气质量预报会商。实行重点行业采暖期错峰生产。市县财政投入1.6亿元,建设空气监测监控体系,为联防联控提供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