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环保产业驶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作为环保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务市场亦迎来了历史上发展的黄金期。在此期间,业内涌现出了一大批知名的水务企业,为产业长足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PPP的兴起、行政体制改革、公共服务采购和特许经营的推进重构了环境服务的交易结构,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环境产业的供给侧也正在改变和升级。在近日由E20环境平台主办的“2016年第十四届水业战略论坛”上,PPP受到众多水务企业和投资人的关注。
事实上,自2014年起,政府打破垄断,放宽准入,充分释放市场活力,PPP市场火了起来。过去水务公司一般都是区域性的,经过这两年PPP改革,全国性的水务公司越来越多。目前,地方在财政部PPP信息平台发布的PPP招商项目有8.3万亿元,发改委2015年发布两批PPP项目清单4.2万亿元。
焦小平介绍,未来公共服务供给将主要通过PPP打破市场垄断,放开市场准入,让市场主体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的主力。“将收费权、财政预算补贴、财政投资以及相关配套投入等资源都整合起来,可以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公共服务。”
“马太效应”应验了?
目前,重资产集团已经成为水务投资和运营的中坚力量,其运营供水能力占全国的12.8%,污水处理能力占全国的30.7%,二者合计共占全国污水处理和供水能力总量的18.7%,这一比例伴随着PPP的深化还在继续增加中。
重资产水务企业的扩张堪称迅猛。但令业界关注的不仅是重资产集团通过合资经营、收购兼并等手段积极扩大水务市场份额,形成了跨区域规模化经营的格局,而是随着区域限制被打破,这些水务企业还呈现出了非同寻常的“第一次”。
而在重资产水务企业不断搭建平台,延伸产业链的同时,原本依靠地方政府给项目的“错配”的供给关系正在发生改变。正如傅涛所说:环保领域原来是“机会主义”,政府把订单给了哪家企业,哪家就会发展好。现在公共服务很多的界面不再是单一的政企关系,而是逐步变成企业间的关系。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有业内人士介绍说,这些重资产集团除了在传统的水处理领域中继续竞争外,已经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合作。
[pagebreak]要有韧性
然而,由于管理不善,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特别是三线及县级城市面临“地方政府负债累累”“供水服务与人民群众要求不匹配”这两个现实压力,在此情形下,“国退民进”成为未来中国水务市场的一条主线。
2015年,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两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鼓励水污染防治领域推进PPP工作,实施城乡供排水一体、厂网一体和行业“打包”,实现组合开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等。
PPP模式让政府有了充足的动力将经营不善甚至亏损的供水资产出售,既改善当地供水服务、减轻政府公共财政压力,又响应了国家号召,一举三得。而目前90%的供水资产还由政府掌握,分析人士称,未来水务市场将有更多的收购及并购机会。
“民营企业一定要有韧性,通过市场重组壮大,尽快形成自己的优势与国企竞争。而PPP既不能偏袒国企,也不能偏袒民企,大家要公平竞争。”焦小平指出,通过市场竞争,我国能够真正形成一批公共服务投资、建设、运营、维护一体化的综合运营商。
外企身份转向
此外,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许多国际知名水务巨头抢先进入一片空白的中国的水务运营及设备市场。以威立雅、苏伊士为代表的外资水务企业在中国攻城略地,以收购或入股合资的形式,迅速在全国各地建立起大大小小的根据地,接下中国数十个城市的供水服务;但十二五后期,北控、首创、桑德集团为代表的中国本土水务企业的崛起,对外资企业实行并购、合围、反扑,外资水务企业不得不固守已得城池。
在日益崛起的中国水务企业面前,外资企业的技术价格、决策效率和市场公关等方面均是不可承受之重。面对不断缩小的技术差异,战略转型成为当下最关键的行为。目前,不少外资企业都正在由跑马圈的运营商转型为技术输入平台。可以说,在经历了被边缘化的十二五后,多数外资水务正在经历一个由项目具体运营到技术输入平台型的公司。
“事实上,外资企业仍然掌握着一些核心技术,譬如防止网管水渗漏、污水中富含有机物与矿物质的处理技术等等,而且外资企业的管理模式都是十分先进的,这些仍然是外资企业的最大卖点。”一位水务行业工程师表示。
但告别了重资产领域,也预示着规模化扩张时代的终止。引用苏伊士环境董事会秘书范晓军的话说:“我们不可能像首创、北控、碧水源那样大规模地做资产,这个舞台上,外企已经不是主要的玩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