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联网技术野蛮入侵了车、水、电梯、照明等民生范畴之余,垃圾处理这个令我国环保部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备受其困扰却大刀阔斧不起来的难题,也没能逃过物联网的“魔爪”。
垃圾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人的地方就有垃圾。我国更是以实际行动在践行:每年产生近10亿吨城市垃圾,而且仍以年平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垃圾围城”的美誉俨然已全球遍享。
这还不算,每当严寒时节看到环卫工人吸着霾手脸通红,或是酷暑中头顶烈日淌着汗,或者更令人揪心的高速环卫事故,都让人唏嘘感慨。
拯救被垃圾污染的城市刻不容缓,如何让人从垃圾处理中一步步剥离出来是此次任务的核心。且看物联网技术如何让垃圾处理的物为比人为更精准、高效,甚至超越、颠覆。
垃圾分类注入新鲜血液
垃圾分类的核心是要给每个垃圾(谁都并非生来就是垃圾,所以此处实为每个物品)赋予一个身份标识,物联网RFID技术,即无线射频识别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相较传统的识别技术(条形码识别、光学识别、生物识别)具有更强的独立性:信息量大、抗干扰能力强、无需视觉读取,还为后续的垃圾清运和收费铺好路。
具体操作在源头识别上,嵌有RFID芯片或贴有电子标签的垃圾桶或废物箱,辅以读卡设备,无需人的干预实现对物品信息的自动识别、传输、处理。
当标识物进入处理中心后,首先通过生物处理、压缩处理将餐余垃圾“变废为宝”转变成肥料,其他的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则将进入到分类垃圾转运车运出,其中,不可回收垃圾将进入垃圾处理中心进行填埋、焚烧,可回收垃圾以及有害垃圾则将交由不同的环保公司进行专业化处理。这便实现了对垃圾进行动态、实时的“可视化”管理。
德国是最早将 RFID技术用于废弃物管理的国家。通过德国联邦废弃物处理协会的引导,垃圾处理公司采用这些被标记了分类的垃圾桶,再将这些标记分类“下发”至垃圾处理车,甚至家庭垃圾桶。这样逐级配合RFID技术的推广,最后通过车载RFID装置记录和储存数据,分别汇总到协会和垃圾处理终端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分类处理。
欧洲一些城市已建立起了应用RFID技术的城市垃圾收运系统,从源头开始把控是做好后续清运的最佳准备。他们基于源头监管形成了“Pay as u throw”的生产者收费制度。
垃圾清运和末端消化
在垃圾转运和定位、追踪方面GIS(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城市垃圾收运管理过程中,垃圾运输车辆管理、路线规划和优化都和具体的地理位置时空分布信息紧密相关,也是的GIS和GPS再次应用中相得益彰,彼此互补。通过电子围栏技术的应用,可以了解各类环卫作业车辆的线路轨迹、位置、速度等实时数据,达到对作业、运输过程监督的目的。
在末端处置环节上,主要是对各个处理场的生活垃圾量以及处理后残渣或副产品进行称量和品质监控,从而了解处理场所的处置负荷量、处置效果等。垃圾绿色智能收运体系将通过运用垃圾分类社会学专业方法动员、全链条智能分类收运体系建设以及多环节引入环保专业力量的方式,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举个例子,天津西青区水高庄村在综合垃圾智能分类处理上成全国首个试点,这里启动的农村垃圾综合处理工程,以户为单位,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堆腐物、可回收物和有毒有害物,分别投放,实现垃圾源头分类,也让村民体验到了分类回收的意义。
[pagebreak]在这里不得不提关于特殊废弃物,如电子废弃物、易燃易爆等高污、高危废弃物的处理。对于不同特性的废弃物当然应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储存和运输过程应该严苛控制内外部条件。
案例一:
上海首次尝试物联网技术用于电子垃圾的专项回收是这样做的。通过识别消费者贴在电子废弃物的信息建立对应的环保激励政策,并组建大范围的社区回收网点的综合服务网络体系、回收物流体系、监控追踪体系、统计分析体系等配套体系。使得回收处理只参与了其中一小部,而安全分类的任务则由配套网点代完成。
案例二:
之后有专家也提出了适合我国废旧家电管理的策略。同样是从源头进行监测,即对家电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安全跟踪和分析管理,不仅使得有效资源进行回收利用,还为家电厂商做出技术层面的决策支持。不过这种方法要从源头改进,获得家电、用户、环保部门等多方合作才能完整实施。
案例三:
除此之外,分类处理颇见成效的应属厨余垃圾。仍以分类垃圾细分较为出色的上海为例。厨余垃圾作为城市垃圾大户,不仅“固液混合”难收容,而且回收价值还蛮大的,其环境污染性和资源再生性如果衔接不好就是一块烫手的山芋。随着厨余垃圾逐年递增,直接倒进下水道好像有点可惜,卖给非法油贩子良心又不安。额,这可咋整?
上海市政府和企业携手建立了覆盖全市餐厨管理网络,并开发了餐厨垃圾流向实时监控网络系统。这套系统结合了RFID标记和数据库分析,实现了收运车进出餐厨处置区的自动识别和实时联网、餐厨垃圾动态流向和分析。
不过现在这个系统还不完善,具体来说,一是收运网点不足(也由于缺乏政府支持)、二是厨余垃圾和可回收食用油脂两个系统缺乏统一管理(合并一下也是可以的呢)。
你用或者不用,只是时间问题
用物联网思路去改造垃圾处理模式听起来很炫酷,它不拘一格地打破了基础设施和IT行业的物理界限,但实操层面仍存在许多我们已想到和料及的问题。
当前的垃圾处理仍停滞在以人为主力并且主流群体的环保意识和习惯都存在诸多陋差。这其中不仅涉及到现在物联网技术存在的诸多落地壁垒、实施周期成本,更有信息化带来的安全问题以及多方协作和利益分配问题。
一方面,生活垃圾管理工作涉及民生,如何确保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相关数据信息不受侵犯也是一道考验。尤其是大型中转处理场所的稳定运转关系到一个城市、国家的安全,一旦被侵,公众安全将面临很大的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讲,垃圾处理安全已上升为一个关乎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全的全局性问题。
再者,政府和企业携手更能推进我国垃圾处理的整体水平飞升。在人大发布的《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状况评估》中看到,目前即使是垃圾处理水平较高的北京,该行业对民资的开放也并不完善。
民资企业只能部分进入焚烧、填埋等利润并不高的环节,真正核心的回收领域几乎很难涉足。垃圾处理行业中,大部分民企为中小企业,资金力量不足,对有毒有害的生活垃圾的处理方面缺乏高端专业技术。
相关部门应尽快规划,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开放给民企等所有企业公平竞争。另外,我国整体的信息化水平和商业模式的探索也必将影响着拯救大计的成败。
但这一切都挡不住万物互联、互通、互动的洪流,逐步构建垃圾处理系统的AI大脑,实现“人”的解放也必将成为节能减排、智慧城市建设的主旋律。
只要超人在飞,未来很快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