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毒跑道”乱象近期频发,究竟是国家标准出了问题,还是多头治水造成了监管真空,抑或是涉事企业良心缺失?在中小学校扩建、增建的当下,校园环境问题值得各方深思。
每当事关孩子的新闻出来时,总是格外吸引公众关注。
事情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近期以来,以北京白云路小学“毒跑道”的新闻为爆点,大家对学校环境格外关注,毕竟已经有很多孩子由于这些设施而出现了各种身体不适。而6月21日央视曝光的毒跑道生产源头则更让人触目惊心:就在离北京不远的河北,一些生产者三无产品的小作坊,以废旧电缆、皮革甚至无迹可查的工业废品等为原料,加工生产出价格低廉的塑胶颗粒等,现场环境极度糟糕。
事实上,只要随手检索就可发现,类似的新闻近两年并不鲜见,且范围覆盖从新疆至东北、内蒙至深圳等数个省市。
于是,我们请来了岛上的环境专家云间子同学,谈谈“毒跑道”的问题。
标准
先从一个吊诡的现象说起。
当白云路小学的“毒跑道”的新闻出来之后,学校委托相关方对跑道进行了检测,结果是符合国家标准。但在家长的反对声中,学校还是把跑道拆除了。
问题来了:动辄几百名学生集体出现生理不适,排除流行病后,就要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换句话说,既然学生集体打喷嚏流鼻血,那么环境中一定存在可疑的物质。可为什么权威部门的检测结果是合格呢?
笔者查询了该跑道验收和检测所依据的国家推荐标准:《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第6部分:田径场地(GB/T22517.6-2011)》和《合成材料跑道面层(GB/T14833-2011)》。这两个标准,对“合成材料跑道”(即塑胶跑道)面层中的有害物质作出了一致的限量规定,主要检测的指标有苯、甲苯和二甲苯、游离TDI、可溶性重金属。
顺便吐槽一下,笔者先去搜索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网站,只查到了目录,没有查到全文,因为这两个都是推荐标准而非强制标准;至于国家体育总局网站,根本没有找到查行业标准的地方。
但这两项标准并不完善。去年,深圳出现相关问题之后,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受政府委托开始进行相关标准的研究。研究发现,现有“国标”规定的7项有害物质,并不能完全含括跑道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比如一些多环芳烃、短链石蜡等。
换句话说,一方面,现有国标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注重跑道的硬度、弹性等物理性能;另一方面,现在这个行业中可能用到的一些有害物质,恰恰没有被国家标准包括在内,因此不需要检测。所以,才会出现问题跑道符合国家检测标准的现象。
另一个隐患在于:不论严格与否,这项标准针对的是跑道的成品,也就是铺设完毕之后的检验。但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却没有明确的规定。许多问题的出现,恰恰是在施工过程中——塑胶跑道的原材料,本身就需要现场混合后铺设,包括胶水调配的比例、温度、湿度等(这让人想起常州的“毒地”事件,也是在土壤翻修的过程中造成污染)。15年前,建设部出台过一项标准,塑胶场地工程需要有专业资质的企业承包建设,但这项规定却在2014年被取消。
于是,一系列的监管问题就出现了。
热衷
笔者上学的时候,学校的操场还多是煤渣泥土跑道。虽然并不舒适、也容易受伤,但并不存在污染的问题。但现在,塑胶跑道似乎已经成了好一点学校的标配。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校热衷于铺设塑胶跑道?
[pagebreak]按照国家有关学校场地建设标准,每个在校学生必须拥有活动场地11—15平方米,小学运动场地必须拥有200—300米的跑道,中学必须有300—400米的跑道,省级以上重点中学必须拥有400米的标准跑道。
注意,这里规定了跑道的长度,但没有规定跑道的材质。但事实上,十几年来,塑胶跑道的建设一直处于热潮中。2016年,浙江的“教育系统十大项目”之一,就是建设塑胶跑道;江苏则从2012年起就把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工程列为惠民实事工程——形成对比的是日本,学校几乎没有塑胶跑道,只有专门培养运动员的体育场才有。
从初衷来说,铺设塑胶跑道这样的标准化建设行为,本身是为了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相对于煤渣泥土,塑胶的物理性能也更好,有干净美观等优点。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是“低价中标”。
按照行内人士的说法,一般安全环保的塑造跑道每平米造价需要280元左右,但政府指导价则是180-220元每平米,实际招标中甚至可能比150元还低。6月21日央视的暗访中,生产厂家透露的底价,则是每平米70多块钱,还包括施工费用。
一分价钱一分货,在层层转包的过程中,要赚钱,偷工减料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同时,真正注重质量和环保的企业则被劣币驱逐,甚至干脆退出了中小学、幼儿园的招投标领域。
事实是,十几年来,国内通过国际田联认证的塑胶跑道生产企业不过十几家,但现在行业中的厂商则有3000多家;其中,无资质、无技术、无生产管理和质量保障的小型作坊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
行业如此,监管哪里去了?
监管
说起来也真是很让人郁闷:在关系到少年儿童健康的这一领域,却恰恰是多头治水造成的真空。一般中小学铺设塑胶跑道,由教育部门负责统一招标,走政府采购渠道。问题就来了:教育部门的人对此缺乏专业知识,体育部门认为学校的事情有教育系统负责,质检部门认为这属于基建领域,住建部门更不管,这又不是房子。
但无论如何,总要有主要的部门来牵头负责。
[pagebreak]6月22日晚上,教育部的新闻出来了:对环保、质检机构检测认定不合格的跑道,立即铲除;暑假期间,对新建的跑道进行检测排查,并对其招标过程及相关合同进行审查;立即叫停在建和拟建的塑胶跑道的继续施工,重新对其招标过程及相关合同进行审查,进一步明确质量与安全要求,在确保施工质量万无一失的基础上方可继续施工。就在昨天,教育部也再次会同环保部、住建部、体育总局和国家标准委等部门,研究标准制定等有关问题。
工业固废资源化本来是件好事。通常难以自然降解的固体废物,堆放或填埋都要占用大量土地,如果全部焚烧,不仅浪费资源,全国也要增加很多焚烧厂,总有一座建在您的身边,很多人又不愿意。再生作为建筑材料,是工业固废最常见的资源化途径。
而就橡胶制品来说,我国是生胶资源进口国,又面临越来越大的机动车保有量,废旧轮胎经过一定的脱硫再生处理,加工成可以铺设塑胶跑道的胶粒,既节约资源,又减少废弃物处理压力,可谓一举两得。所以,不是说废旧轮胎不能制造胶粒,而是不能以不规范的生产方式来“再利用”各种橡胶和塑料垃圾。显然,被曝光的这些小作坊,制造的根本就是三无产品,毫无一丝规范可言。
但另一则新闻则让笔者哑然。央视新闻出来之后,河北当地的一则报道中有这样一句话:“该负责人还表示,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在河北省此前的监督检查中从未发现过有此情况”。
好吧,我们知道,政府监管的力量是有限的,对于数量众多的小作坊,监管部门有所漏失也是可以理解的。除了国家各相关部委发布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对工商注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废旧轮胎综合利用行业也有《行业准入条件》,都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质量技术监督局能全部管理起来的事情。从新闻画面中透露的生产状态,可能还有许多职能部门要行动起来。
但从地区经济发展来说,这次被曝光的河北一些县市,如果能以此事为契机,面对京津冀地区存在巨大而现实的固废处理需求,科学规划自己的循环经济产业,升级技术,规范发展,说不定也是促进就业和拉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十几年来,毒跑道的新闻其实从未离我们太远。每一次新闻,都是一次反思的机会。谁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机会最终又成烂尾,正如我们前天说过的,现在,已经没有人可以忽视“记忆”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