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由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美国保尔森基金会、广东省林业厅联合主办的“2016年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年会暨湿地保护培训班”在深圳举行。
会议围绕气候变化与滨海湿地的关系、滨海湿地适应性管理、通过加强滨海湿地的碳汇功能来缓解气候变化等核心问题进行探讨,以提高认识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管理部门对气候变化、滨海湿地的影响以及滨海湿地在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沟通交流气候变化背景下有关适应性管理的知识和方法。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在年会开幕式上强调,此次会议将进一步推进沿海湿地保护网络的建设发展,强化网络成员在湿地保护方面的合作与责任,增强区域湿地保护管理的联动性和有效性。
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由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与保尔森基金会联合倡导发起,并于2015年6月在福建省福州市成立,成员来自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该网络旨在组织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为提高中国沿海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整体效能搭建合作与交流平台,在网络成员之间分享最佳实践,并促进协调一致的保护行动和信息共享。
中国滨海湿地面积为579.59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0.85%,这不仅支撑着具有国际意义的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路线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中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生态安全屏障。然而,中国滨海湿地面临着诸多的威胁,包括:受围垦与基建占用、污染、过度捕捞和采集、外来物种入侵等。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在2003年-2013年间,中国滨海湿地面积减少了136.12万公顷,是各类湿地中消失最快的生态系统。
曾于2014年9月15日报道,根据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院士苏纪兰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所做的围填海问题研究, “十一五”期间,沿海省市已完成和计划实施的围填海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1000平方公里,这相当于每年新造了一个“香港”。
据《中国科学报》2016年2月2日报道,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我国已损失了53%的温带滨海湿地、73%的红树林和80%的珊瑚礁。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美国保尔森基金会等实施的“中国滨海湿地保护与管理战略研究项目”发现,2000年之后的10年间,为满足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建设对工业区、港口和其他基础设施的需求,沿海地级市共围垦滨海湿地32万公顷。根据沿海11省区市的海洋功能区划,至2020年,已获批的建设用围填海指标合计达24.69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