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015年相比,环保企业更加热衷于海外并购。根据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的统计,仅一季度,环保领域就开展了6起对外收购,总额达128亿元,是去年海外并购总额的两倍多。业界资深人士薛涛对此指出,国外环保市场接近饱和,而国内需求高,未来十年,环保末端治理都将处于高需求状态。
一向偏僻冷门的环保产业,终于迎来了政策蛋糕,不过,与其接踵而至的还有众多抢食者。事实上,相比一些传统产业的不景气,环保产业近年来风生水起,一度商机爆棚。连续两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数据显示,2015年的环保并购案例约120起,涉及交易金额超过400亿元。大批资本涌入,在规模有限的市场上跑马圈地,导致的结果就是价格战。业内人士疾呼,环保产业已由“蓝海”变成了“红海”,正在进入恶性循环状态。
究于这样的投资环境,一些深耕行业多年的大佬早早地就把目光瞄向了新的领域。“关注国内的空白领域,还是走出去,这个问题很难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企业一定要善于学习,敢于拥抱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商业的丛林法则。”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会长赵笠钧如是说道。
以获取技术为目的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如果从战略目的上对海外并购做一区分,2015年这些案例大致可以分为以获取技术为目的,和以实现或参与海外运营为目的两种。而参股海外企业、控股海外企业、以自有资金在海外设立全资子公司三种海外投资方式,则效果各不相同。
国中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彦国介绍说:“获取技术和实现海外经营两种,在目前的投资并购中都有存在。不同的企业会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策略和目的。”从并购的股份数额来看,仅有聚光科技一家,是购买了意大利Systea公司24.9%的股权,其余的股权收购均超过了50%,其中6起收购股权100%;从海外并购的地域分布来看,有15个案例发生在欧美,仅两个在亚洲。
而更多的,则是瞄准了引进先进技术。“在环境综合治理等领域,其实国内的市场空间是相当大的,但在技术装备上还和国际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怎么去弥补?如果靠国内自主研发,进场非常慢。那如何快速迎头赶上?答案是通过国际化战略,收购兼并,通过外延式发展,迅速掌握先进技术装备,这无疑会对环保战略推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业界资深人士王培勇介绍说。
与此同时,由于绝大部分并购实际是以获取国外技术和产品、加强既有业务、服务本土市场为目的的,真正让环境服务走出国门的并购还很少,因而海外并购的风潮并不直接等于环保企业走出去的大潮已至。可以说,并购潮仅是海外业务潮的‘前浪’。如此,这样的海外大潮,“前浪”还会持续下去。
“海外购”可能存在风险
然而,《境外投资环境报告》中指出,当前海外并购环境呈现五大趋势,包括经济复苏乏力带来海外并购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为海外并购增添长期动力;中国跨国公司乃至全球公司的崛起助推海外并购发展;国内外经济发展联动带来海外并购新商机;市场准入和法规环境略有改善。
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国内环保企业开始发力,陆续吞并国际大鳄。有业内人士认为,通过海外并购,可以迅速缩短我国环保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将对国内环保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但是,国内环保企业多为新手上路,海外并购还需三思而后行。
中国智库近日发布的报告中建议,国内企业在进行国际并购前,要进行充分的前瞻性、科学性论证,认清并购产品是否与时代发展相契合。
《境外投资环境报告》也表示,海外并购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并购前的谈判环节、并购中的审批环节,以及并购后的经营过程都存在风险,既有并购双方的影响,也受当地政府监管的影响,还要考虑NGO、工会等的诸多因素。
此外,并购方与被并购者在文化磨合、团队管理、资源整合等方面是否能够发生“良性化学反应”,公司的品牌形象、核心技术、经营理念是否能够符合当地“水土”等都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对此,专业人士指出,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自己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固然是大力提升中国企业自身价值的良方妙计,但是并购并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尤其是海外并购,还需企业且行且留心,避免因此在前进路上栽跟头。
下好海外并购这步棋
当然也有部分企业想凭借海外并购,搭上“一带一路”顺风车,拓展海外市场。首创股份总经理刘永政表示,收购前述新加坡公司是基于技术和战略两方面的考虑。技术方面,是看中了该公司拥有工业危废、溶剂和重金属等方面的技术,产业链较全;战略方面,在“一带一路”的市场开拓中,新加坡公司将是桥头堡和战略重地。
云南水务以4.4亿元收购了泰国PJTT ECHNOLOGY公司,并表示未来将进入泰国垃圾处理行业。薛涛认为,我国环保企业海外并购目前已经跨越了进口设备、技术的第一阶段,处于从国外直接并购企业获得技术和并购投资运营公司的第二阶段。
当然,“走出去”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目前,我国环保企业海外并购标的规模整体偏小,以收购技术类公司居多,运营管理类的公司偏少。主要是由于新兴市场存在一定的风险,对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情况不熟悉的企业难免会“呛水”。一些国际收购还会遇到所在国的阻挠,面临审批无法通过的风险。我国企业应未雨绸缪,做好相关咨询和风险评估工作。
此外,国外的技术虽然先进,但也可能由于投资、成本较高,面临“水土不服”、难以推广的尴尬。应结合我国的国情,做好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比如一些固废处理技术建立在国外垃圾分类比较完善的基础上,拿到国内来可能就行不通。如果对这种技术进行改造的代价太高,还不如在国内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因此,在引进之前,企业要充分做好技术和市场的调研、论证工作,不宜盲目上马。
海外并购,既是高招,也是对企业综合实力的考核和检验,期待更多的我国环保企业下好这步棋。而在上述业界人士看来,未来三到五年,环保行业将是大洗牌阶段,并购行为进入验证期。并购的结果、未来市场格局、企业转型成果都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