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不成熟是制约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不过业界乐观预计,在政策推动下盈利模式有望解决土壤修复的资金困境。尤其是《土壤污染防治法》预出台后,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严格的行政执法体系将为土壤修复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也将使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得到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
“土十条”提出,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巨大的污染基数之上,中国土壤修复市场“蓝海”的规模有多大,业界众说纷纭。
众所周知,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市场还处于实验和市场培育阶段,尚无完整的产业发展链,存在相关政策、标准和技术的不完善等问题。尤其是产业资金缺口严重,缺乏明确的盈利模式导致土壤修复产业发展滞后。
“美国的土壤修复行业已经发展了36年,现在每年花在土壤修复方面的资金还有150亿美元左右,这说明后续的资金量需求还是比较大的。”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工马骏说。
一位从事一线土地修复工作的业界人士也表示,资金问题是制约大面积开展土壤污染修复的瓶颈。“城区商业用地因为涉及房地产开发,有一些资金作为支撑要好一些,但对农村面源污染的资金缺口非常大,多年来肥料、杀虫剂和重金属等污染都需要国家拨款治理。”
从资金来源上来说,我国土壤修复可分为“污染者付费”、“受益者付费”和“政府出资“三种模式,目前我国还是以政府投资模式为主,但政府财政压力加大,继续建立土壤修复相关的基金;从土壤修复项目分配看,分为招投标模式和“修复+开发”模式;从企业参与土壤修复项目的操作模式看,目前主要为EPC模式、BOT模式和PPP模式。典型案例如永清环保的岳塘模式、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问题和北京焦化厂区土壤修复项目。
可以说,当前商业模式的不成熟,正是制约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土壤修复可依据土地类型分为耕地修复、场地修复和矿山修复。目前我国土壤修复项目以场地修复项目居多,因其修复后拥有高经济价值,盈利模式清晰,率先得到治理。耕地修复由于修复后的地块经济价值相对较低,修复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由于尚未解决耕地修复长效资金问题,耕地修复进展较为缓慢。矿山修复尚未成为现阶段关注重点,“土十条”中未对矿山治理做重点说明,目前仍以监管防治为主。
在现有盈利模式(的基础上,通过PPP模式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土壤修复项目是土壤修复盈利模式的积极尝试,将有助于解决我国土壤修复资金短缺的问题。然而,这些似乎仍旧不能满足土壤污染修复治理的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蓝虹则按受污染土壤的面积做测算。她曾撰文表示,根据目前的全国土地调查结果,仅对受重金属污染的农业耕地而言,即使采取土壤修复成本最低的植物修复法,每公顷的修复成本也将达到30万元,耕地修复所需资金总额将高达6万亿元。
随着摸清土壤污染家底的工作进一步展开,这个数字还有可能继续攀升。董战峰表示,“土十条”所带来的资金需求巨大,如果将历史问题都考虑进去,其资金需求比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成本投入更高,甚至不是几万亿元可以解决的。
相较而言,在环保行业发展相对较成熟的美国和欧洲国家,土壤修复行业总产值在行业起步和高峰阶段占GDP的比重分别为0.1%和0.5%左右,在不考虑GDP增速的情况下,假设以2015年我国GDP总量为63.6万亿作为基准,则在行业起步和高峰阶段,理论上土壤修复的全国产值分别可达600亿元/年和3000亿元/年。
现状不容乐观,但业内仍旧乐观估计,《土壤污染防治法》将于2017年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严格的行政执法体系将为土壤修复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同时政府也在积极促进土壤修复的市场化发展,并尝试引入PPP模式来解决土壤修复市场融资困难的现状。如此看来,我国土壤修复市场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