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低成本减排的有效途径、促进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消息显示,2016年10月开始将大范围启动配额分配工作,明年一季度或二季度即可完成,然后展开交易。投资策略上,目前针对碳排放领域,机构主要看好五类概念股投资机会。
中国是碳排放大国,也正在成为碳交易大国。
最新消息显示,今年10月国家发改委将启动全国碳市场的碳排放配额分配,到2017年的一季度或者二季度,完成所有配额的分配。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指出,目前预计首批纳入企业数量在7000-8000家,。而在2020年之前的全国碳市场初期运行阶段结束之后,将会降低门槛对碳市场纳入企业进行扩容,并对碳市场体系以外的排放企业征收碳税。
2016-2020年为全国碳市场第一阶段,参与企业范围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行业。而蒋兆理透露,根据国务院要求,新能源汽车的配额也将纳入碳市场的管理,而在八大行业里,凡是1万吨标准煤的消耗量,3年平均达到1万吨标准煤的企业都必须加入。2020年以后是全国碳市场的第二阶段,即完善和拓展阶段,扩大参与企业范围和交易产品,发展多元化交易模式。
全国碳市场对于经济有什么影响?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初步分析,如果按照八大行业来测算的话,那么未来的排放量将会达到每年30亿到40亿吨的规模。如果是仅仅以现货交易,不推行期货交易,它的交易金额是每年12亿到80亿元。
在此之前,我国已有七个碳交易试点在市场体系构建、配额分配和管理、碳排放测量、报告与核查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索,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而2016年作为全国碳市场启动前的最后一个履约年度,无疑将成为碳市场从“试点”走向“全国”的关键年度。事实上,2014年底在七个碳交易试点全部启动之后,国家发改委就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从中已经可以对全国碳市场的市场框架以及管理规则管窥一斑。
然而关于碳市场交易平台设置、配额分配及使用规则、交易主体准入、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抵消机制,以及由碳交易市场衍生的碳金融体系发展等关键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明确。
碳金融实验室课题组认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应当符合市场规律,尤其是尊重投资者的需求,试点市场的早期参与者已经初步形成了对全国碳市场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判断及共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信息应当包含到全国碳市场的设计中。
投资策略上,目前针对碳排放领域,机构主要看好五类概念股投资机会:
首先是参股碳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这类公司通过收取交易费用、交易金融创新,直接受益碳交易市场全面覆盖;第二是提供节能改造服务的上市公司,这类公司帮助企业节能减排,减少碳排放成本;第三是清洁生产企业,通过低碳生产,开发并出售CCER获益;第四是清洁能源,随着碳交易市场成熟,低碳经济将得到强化,利好风电、光伏、光热企业;第五,烟气治理领域。
参股碳交易相关概念股:华银电力、深圳能源、重庆燃气;提供节能改造服务相关概念股:金城股份、神雾环保、天壕环境、置信电气;清洁生产相关概念股:凯迪生态、迪森股份;清洁能源相关概念股:金风科技,隆基股份、天顺风能、福能股份、华光股份、首航节能;烟气治理相关概念股:龙净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