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碳排放 » 碳金融 » 正文

【评论】推动绿色金融创新 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

日期:2016-09-09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欧阳宸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16
09/09
10:35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碳交易 绿色产业

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以及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战略,国内的绿色金融正在快速发展。2016年,中国将绿色金融列入G20议题,发起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获得了积极反响和广泛支持。绿色金融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在对产能过剩行业加大治理力度的背景下,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谓“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一边倒,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是金融机构将环境评估纳入流程,在投融资行为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绿色产业的发展。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能源消耗的大幅度增加,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挑战,实现绿色增长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各国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绿色金融”遂成为全球多个国家促进发展的重点之一。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成为新常态,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内资源环境容量的制约,迫切需要加快节能环保、新能源、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强化金融支持绿色发展,提高金融服务绿色经济的效率,就必须推进绿色金融机制建设,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形成金融与绿色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经济活动的血液,作为配置资源的最重要的枢纽,如何充分发挥金融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作用,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既责无旁贷,又大有可为。要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创新,充分发挥金融配置资源的枢纽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向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领域流动和聚集,通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也就是通过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快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这是金融部门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金融是绿色经济的催化剂,经济向环境友好的转型需要大量迅速增长的投资。而绿色金融作为支撑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的金融要素的总和,其创新力度和广度攸关绿色增长。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核心就是要通过绿色金融机制创新和绿色金融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的融资服务,从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绿色增长。

一、绿色金融对绿色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从产业转型的角度来看。第一,支撑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经济转型到绿色经济需要大力发展新兴绿色产业,促进环保产业增长,刺激区域经济增长。新兴环保产业从开发与研制,到投产与产生效益,需要很长时间,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和金融支持,才能形成新兴绿色产业。绿色金融的杠杆作用,引导资金流向新兴绿色产业,支撑新兴绿色产业发展。

第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绿色经济要求必须对一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产业进行重组改造,促进自主创新,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使其转变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产业。这些重组改造与创新都需要金融的支持。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可以引导资本流向绿色改造,进而改善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实行绿色经济。

从能源结构的角度来看。据中国统计年鉴,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90%以上,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分别高达76%和68.9%,是世界上煤炭比重最高的国家。与此同时,我国地域辽阔,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等新能源蕴藏丰富,而利用率却不足10%。随着绿色经济的发展,我国将逐步降低煤炭、石油等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增加新能源的比重,改变中国以燃煤燃油为主的能源结构。绿色金融融资与资源引导,将增加新能源开发利用上的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限制并逐步减少煤生产与消费的投资,逐渐改变目前燃煤燃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形成以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为主的绿色能源结构。

从绿色经济的主体来看。第一,政府作为其强有力的后盾。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作为主导,对于新兴产业等绿色产业大项目的投入需要大量资金,这不是政府所能承担的,需要引入资本市场的力量,引入绿色金融,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即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用。第二,规范、引导企业良性发展。绿色金融通过扶持与限制企业经营行为,影响企业资金流向绿色发展,加大企业环保技术创新,解决企业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因素,规范、引导企业良性发展,走向绿色发展之路。第三,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绿色消费作基础,否则在市场调节的现代经济模式中,绿色经济只能是空谈。绿色金融可以通过信贷、保险等方式提高绿色消费的比重,使消费模式更趋向于节能环保。

[pagebreak]

二、要用“五大理念”引领绿色金融创新

一是要坚持以绿色理念引领绿色金融发展。要把绿色金融上升为金融机构的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培育和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金融企业文化,提升银行积极开展绿色金融的动力。要加强绿色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绿色发展意识,把环境社会风险纳入信贷管理流程,强化环境风险管理能力的培养和建设。加强对绿色金融执行情况的监督,将绿色金融机制全面、持续地融入经营管理中,不断提高绿色金融的执行效果。

二是要坚持以优化结构提升绿色金融的发展。探索符合绿色产业特性的特色信贷模式,拓宽绿色金融项目范围,加大节能环保贷款、能效贷款的开发、设计与环境金融产品挂钩的理财产品;提升绿色金融综合化服务的水平;探索购碳代理财务顾问业务、节能环保设备的融资租赁业务、以核证减排额为还款保障的信贷模式等新型信贷融资工具;加强碳汇林业项目开发;加强绿色金融与物流金融的联动,为企业提供结算、投资理财、结构化融资等配套绿色金融服务,尝试绿色金融衍生品的开发,在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旅游等行业开发适当的信贷产品,促进绿色金融深入发展。

三是要坚持以优良的政策环境助推绿色金融发展。对发放绿色金融的金融机构实行优惠存款准备金制度、所得税和增值税优惠制度,提高财政资金贷款项目的制度机制,完善信贷风险机制,注重对绿色金融的监管引领,统一和完善绿色金融监管指标体系,适当提高绿色金融的风险容忍度,降低资本金占用、税前计提拨备、坏账自主核销等,适时将绿色金融表现纳入银行的强制性考核标准和评级指标体系中。通过窗口指导、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方式,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差别化绿色金融政策。

】四是要坚持以建立联动协作机制来保障绿色金融的发展。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银监会及人民银行等部门的联动,建立绿色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绿色金融配套服务;银行通过优化绿色金融结构,设计符合环保标准的贷款流程,在利率定价和信贷准入方面给予企业融资优惠。企业通过绿色报告的方式向银行真实反映产能规模和可能面临的环境风险威胁。打造环保部门与银行系统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贷环境风险的可控性,提高绿色金融的可操作性。银行也要定期披露绿色金融情况,让企业明确环境政策走向,支持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实现银企双赢。

三、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必须注重把握三个重点

一是要注重顶层设计。发展绿色金融,加大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的力度,要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要服务于经济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局,就必须从宏观层面进行把握;同时,加快发展绿色金融,还涉及到多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复杂程度高且难度大,尤其是需要有全体利益相关者的集体行动,因此也需要通盘考虑、系统谋划。

一方面,绿色金融的发展以及绿色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制定了良好的政策,也就是说,这些政策能否有效解决市场失灵和准确定价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与社会环境,对绿色金融机构与业务予以政策优惠;不仅如此,有关部门还要继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绿色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建立环保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加大环评的广度、深度和执行力度;要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监管体系,加快出台绿色金融项目认证规则,以差别化的监管和激励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比如,放宽对绿色融资的风险敞口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绿色融资更高的风险容忍度和更宽松的呆坏账核销政策等。

另一方面,仅仅有政府推动、财政投资显然是不够的,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挑战,有效撬动私人投资、促使私人资本进入绿色投资领域也非常重要。从实践来看,由于新的市场必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一系列可以感知的风险,所以,私人投资进入绿色领域还存在较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公共资金来解决主要风险,就可以有效地吸引私人资本流入绿色基础设施项目。比如,美国、印度等国都推出了诸如能源购买计划,来提振私人资本进入相关领域的信心。除此之外,潜在的解决方案还包括设计能源购买计划违约保险工具,为融资项目创设长期外汇套期保值工具、结构化担保基金以及信用违约掉期等。

再一方面,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外部利益相关者和公司内部治理发挥对绿色金融机构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总之,要努力做到举全社会之力,让盈利机会和市场变化成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进而服务实体经济的强大驱动力,只有这样,以绿色金融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才不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根之木。

二是要注重市场创新。也就是,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并以此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要契合微观经济主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水平的需求。比如,可再生能源的融资链,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初创期、成长初期、成长中后期、成熟期等),适用的金融产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时,由于缺乏绿色经济相关产业绩效的时间序列数据,金融机构的资产定价和借款人基于一定溢价水平的融资意愿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就需要根据市场变化特别是微观经济主体的需求,前瞻性地把握顾客和市场特征,积极推进市场创新,包括绿色金融产品、工具和服务的创新等。

[pagebreak]

微观层面的绿色金融创新,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有效地发掘和满足顾客需求。因此,就必须准确把握顾客需求差异,不断改善金融资源在产业链低碳与高碳间的配置,积极探索碳基金理财产品、碳资产证券化、碳交易CDS等结构性金融工具创新,推广优先损失基金、主权风险保险、基于项目产出的弹性利率贷款等降低绿色投资风险的创新金融产品,将有限的金融资源用于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水资源、气候弹性农业、智能电网、低碳运输体系等绿色经济领域发展,从而提升对绿色经济增长的支持服务能力。

在这方面,我国绿色金融的创新正在稳步推进。比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已经明确提出了“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的任务;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也发布了公告,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一些金融机构也在不断推出绿色金融相关的新产品和新服务。这都会在较大的程度上缓解我国绿色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的困境。

要特别注意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绿色金融的持续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说,商业可持续性是发展绿色金融的基本前提,所以,发展绿色金融,还需要围绕商业可持续性进行制度、工具和产品的创新,促使绿色环保产业与金融机构业务转型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三是要注重借鉴国际经验。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国外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衍生产品的成功创新经验,挖掘基于清洁发展机制(CDM)、碳排放权交易等国际绿色融资平台的创新空间。比如,像优先损失基金、主权风险保险和基于项目回报的弹性利率贷款等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可以有效发挥公共投资的杠杆作用,降低私人投资的风险。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规则的制定,要从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国情出发,制定符合我国现阶段实际的绿色金融标准,争取在全球绿色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参与权和主动权。

四、健全绿色金融创新对绿色经济的促进机制

以绿色经济发展为导向助推内动力。针对目前社会各界对绿色经济的认识,需要以绿色经济发展为导向来助推绿色金融发展的内动力。对于地方政府官员,不能再用GDP来衡量政绩,要改用绿色GDP来评估。政府确定了绿色经济的发展方向,企业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各项具体环保指标的硬性规定。大环境的良性互动,使得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发展信心满满,这时不再需要政府牵头,政策指引,金融机构本着自身利润最大化原则,也有足够的内动力去发展、创新绿色金融。

一是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第一,积极改善银行为主体的单一融资结构,构建银行与金融市场平衡发展的金融体系结构。第二,把银行的行政主体改为市场主体,把行政约束改为市场约束,在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下,充分调动金融资本的积极性。对正规金融而言,要通过进行机制创新、改进服务、创新品种来适应市场变化;对非正规金融,通过产权的多元化和独立,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正规金融机构。第三,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提升金融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是健全绿色金融制度,完善相关标准。第一,完善绿色金融法律保障体系。虽然我国出台了一些有关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的指引或指导意见,但没有形成完善、系统、具体的法律保障体系。要绿色金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必须尽快制定一整套系统的法律保障体系,尤其是要具备具体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使得参与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具体化,让绿色金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二,健全信息沟通机制。环保部门在环保核查和信息披露上要尽快跟上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完整的企业环境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降低风险。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金融机构通过环保部门获取有效的企业环境信息,同时,也反馈最新的信息至环保部门,让环保部门及时更新信息和处理相关问题。

第三,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首先,需要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投资信托公司等各金融机构都参与进来;其次,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如发展绿色房地产类信贷产品、绿色汽车信贷产品,环境改造债券、气候衍生证券,绿色基金产品,环境污染责任险等;最后,建立高素质绿色金融专业队伍。我国才刚刚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对于既懂环保又懂金融的人才稀缺,须尽快培养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在金融机构挑选业务、学习能力强的骨干去国外培训绿色金融知识,或者由环保部门对其培训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还可以通过聘请国外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来指导、培训。

总之,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必须着力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加快发展绿色金融,调整优化融资结构,为实体经济的绿色增长注入稳定且有效的流动性,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

(作者系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城乡发展投融资研究所副所长)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