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强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企业环境信用信息系统并接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推进绿色信贷信息共享。国家银监会和国家发改委印发《能效信贷指引》,进一步引导发挥信贷工具在能效提升中的作用。
各地积极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绿色信贷相结合。
2015年6月19日,天津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印发天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推广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立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推动金融机构在信贷决策、风险管理、证券发行、信用担保等方面利用信用服务机构的产品与服务。
2015年9月1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印发山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要求建立企业环境行为诚信档案与评价机制,加强对失信主体的约束和惩罚。
2015年2月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印发河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引入第三方社会信用评级机构开展企业环境保护、能源节约信用评价,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和后续督管,鼓励金融机构在信贷审批时积极使用信用产品和服务。
2015年2月2日,湖南省环境保护厅印发《湖南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对企业开展颜色评价,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将企业环境信用等级情况抄送金融部门,优先实施绿色信贷,加强对环境不良企业的监管。
银行业积极推进绿色信贷
银行业探索建立问责机制或专责部门,并且制定有完善配套的绿色信贷政策和分行业指导政策。在16家A股上市银行中,已有8家银行参照绿色信贷指引的要求建立了责任制体系。
其中,兴业银行制定了考核和奖惩机制;光大银行进一步明确了各个部门在绿色信贷方面的职能分工,建立了更易操作的考核措施;工商银行建立了问责制;招商银行明确了各部门在绿色信贷方面的分工,绿色信贷执行情况直接与工资、奖金及评先挂钩;浦发银行总分行均建立了绿色金融团队,绿色信贷基础知识的考核与员工晋级挂钩;平安银行和宁波银行也都设有绿色信贷负责机构,并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贯彻绿色信贷战略支持京津冀一体化,节能环保行业贷款余额超过1200亿元,占全部法人贷款余额的四分之一以上。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投保企业数量持续增加
环境保护部发布2015年全国投保企业名单,包括涉重金属、石化、危废处理等重点行业,涵盖近4000家企业,促进形成了全社会对环境风险的监管合力。
截至2015年10月,部分试点省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参保企业情况如下:四川省参保企业共284家,总保额6.31亿元,总保费842.92万元;甘肃省有226家企业投保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累计风险保额3.7亿元;江苏省有2357家企业参保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费总额4634.6万元,责任限额总额39.2亿元。广东、云南等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表10),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实施范围、实施类别等方面进一步推动试点地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探索工作,部分试点地区进一步明确了参保企业名单,扩大了参保企业范围。
表10部分试点省市区出台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政策
绿色债券市场取得突破,朝多元化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公告以及绿色债券界定标准,支持开发性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以其他依法设立的金融机构申请发行绿色金融债券,这标志着国内绿色债券市场正式启动。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绿色债券指引》明确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绿色城镇化项目、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项目等12类项目为重点支持项目,为绿色债券发展提供了方向。
中国人民银行还发行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版)》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起草编制,为绿色债券的界定提供了标准指引。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有助于进一步缓解银行期限错配问题,提升银行长期绿色信贷投放能力。
2015年7月17日,中国银行作为全球协调人成功协助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3亿美元境外债券发行,票面利率2.5%,期限3年,成为中资企业发行的首单绿色债券。该债券由中国银行澳门分行提供备用信用证担保,穆迪评级公司给予A1的国际评级。债券在发行认购环节获得了全球66个机构投资者账户近5倍的超额认购,债券的内容主要为风电项目。该笔债券是我国企业发行的首只境外债券。
国内企业与政府类的绿色债券实践也在推进。2015年1月,兴业银行发行专项金融债券300亿元,资金由环境金融事业部用于节能环保项目并定期报告披露。贵阳市政府也拟筹集申报100亿元绿色市政债券。
2015年7月2日,中再产险发行的巨灾债券(地震险)在境外成功配售,成为国际市场第一只由中国保险机构发行的巨灾债券,标志着中国的巨灾风险开始被国际资本市场分散。
绿色发展基金纳入国家发展规划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将“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写入其中,从宏观战略规划层面为绿色发展基金的建立提供了保障。同时,国内一些环保基金实践为绿色发展基金的设立和实施提供了借鉴。
例如,海通资管与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帮助和推动下成立的海通宝碳基金,是一类专项投资基金,投资金额为2亿元。该基金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中国核证资源减排碳基金。
从长期发展来看,现阶段的绿色发展基金仍处于概念性阶段,与之相关的资金渠道、投资方向、配套设施、运营管理模式等还未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