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家把我省作为采煤沉陷区治理试点省,59座国有重点老煤矿和40个重点土地复垦区列入矿山修复环境治理范围。
今年,山西省将启动20座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和15个重点土地复垦区,项目优先选择在交通干线、城镇和环境保护区周边。
现状——
采空区每年扩大80多平方公里
我省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含煤面积6.2万平方公里,预测煤炭资源总量6000多亿吨,约占全国的30%。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良的煤种和便利的开发条件,使得山西煤炭资源得以大规模超强度的开发和利用。
2015年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最新成果报告显示,我省矿山开采形成大面积采空区和沉陷区,面积分别约为5000平方公里和3000平方公里,引发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2900多处,是全国矿山地质灾害累计发生量最多省份之一。矿山开采损毁土地面积45.7万公顷(其中地下开采沉陷区面积占73%),占全国矿产资源开发损毁土地面积总量的20.74%。矿山开采造成破坏的村庄共2868个,共涉及乡镇420个,受灾人口约230万,受破坏村庄总面积约46.55万亩。
多年来,煤炭资源高强度开采,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日益严重,不仅历史欠账始终未能解决,而且煤矿采空区仍以每年8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据调查,我省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类型以地裂缝、地面塌陷为主,其次为不稳定斜坡崩塌、滑坡和潜在泥石流,以及煤层自燃;衍生造成的环境效应主要有:生态环境破坏、耕地损毁、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沙化、水源污染枯竭、空气有害成分超标、道路损坏等。
作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省份,我省将对2014年(含)以前形成的历史遗留和灭失主体留存的采煤沉陷区,以各地政府为治理责任主体,实施恢复治理。此次列入治理目标的59座煤矿和40个重点土地复垦区来源于《山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主要进行村庄搬迁后的旧房拆迁、土地复垦,开展全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治理和重点复垦区的土地复垦。
治理——
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让沉陷区成生态风景
长满了绿藻的湖泊一个挨着一个,这里不是水乡,也不是湿地,而是长治屯留的煤矿采空积水区。厚厚的黄土层并不渗水,离地表仅有1-2米的水位线,采完煤后塌陷变成水坑,日久天长就成了从卫星上可以看到的星星点点的湖泊。9月22日,这个沉陷区治理项目开工,拉开了我省3年采煤沉陷区治理的序幕。
多年来,山西一直在实践、探索沉陷区的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据省国土厅地质环境保护处处长朱景学介绍,2000年以来焦煤、晋煤、同煤、阳煤、潞安等五大煤炭企业已投资58.8亿元,用于51万亩塌陷地治理、村民补偿、维修损坏房屋、村庄搬迁、新建小区等。
对采煤沉陷区治理的实践和探索,山西一直在努力。矸石山曾是晋城古书院矿最头疼的难题,从1958年建矿以来,白马寺脚下堆积了26万平方米的煤矸石。近千万吨的煤矸石堆弃在荒沟,好的时候煤灰飞扬,黑土一层又一层,危险的时候黄铁矿氧化发生自燃,空气中的二氧化硫能飘到高速公路上。
为了对矸石山进行治理,1996年开始,他们兴建了煤矸石砖厂。2002年,白马寺山被规划为省级地质公园,古书院矿从环保角度出发停办砖厂,并着力改善矸石山周边环境。2004年初,在国内还没有矸石山治理的成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古书院矿投巨资采用石灰加黄土乳浆渗孔灌浆的办法进行灭火。矸石山不着火,仅仅是矸石山治理的底线,如何变废为宝,实现综合利用才是治理矸石山的最终目标。2005年,古书院矿实施矸石山生态治理项目,一期工程将矸石山全部地段覆土加厚、平整,进行大面积生态造林绿化,二期工程则投资兴建了白马绿苑生态园。如今,浓烟滚滚、煤灰满天的矸石山已经成为生态景观。
山西省生物研究所在平朔矿区的调查,也让人们喜出望外:矿区现有各类植物213种,昆虫600余种,动物30余种,区域内繁茂的植物,还招来了蛙、蛇、野兔、野鸡、石鸡、刺猬、狗獾、狍子、狐狸等定居。平朔煤矿,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露井联采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动力煤生产基地之一。多年来大面积的开采,造成原生地貌剧烈而大面积的扰动,带来了环境变化和生态安全隐患。但是从1985年建矿就将土地复垦纳入总体规划,还是让矿区土地复垦率达到了50%以上。数据显示,复垦后草灌乔覆盖度达80%-90%,减少径流66%,降风速38%,明显减少了风蚀。
未来——
自然和人工修复相结合,因地制宜提升土地价值
治理试点的59座煤矿矿区面积占全省煤矿矿区面积的1/5,矿山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灾种较多、人口聚集。采煤沉陷区治理,我省将坚持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生态恢复与生态区划相统一、土地整治与地质环境治理相统一、旅游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相统一、产业开发与资源配置相统一,依据矿山地质环境所处的地理条件、灾害环境类型,遵循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塘则塘、宜游则游、宜建则建。
采煤沉陷区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我省将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大力发展封育技术、种子库技术、动物技术和微生物技术等自然修复技术,在未沉稳区、破坏严重区和土地经济利用价值不高的地区主要采取自然修复。
对于59座煤矿的煤层采空区及采煤沉陷区分布范围、位置、面积及生态、地质环境破坏程度,矿区破坏土地类型、位置、面积、修复难易程度,形成煤层采空区的矿山主体,矿山的开采历史、现状及规划,以及40个重点土地复垦区的地类、位置、面积、权属、损毁类型、损毁特征、损毁原因、损毁时间、污染情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损毁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复垦效益分析等正在展开。
在矿区,土地和水是稀缺资源。针对这一瓶颈,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将大力研发推广矿井水处理和利用技术,充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长期汇聚形成的矿井水,为工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同时,发展生态农业,重点推广研究沙生、干旱地区适生的多年乔灌草植被的种植技术及其经济利用途径,例如柠条、沙棘、玫瑰、黄芪、甘草、麻黄等,打造矿区生态系统产业链,形成共生、循环、互补的生态产业模式。
此外,在含水层破坏水资源流失严重区,我省将对一些因采矿无法恢复为耕地的土地,按照规定,补充相应耕地或调整耕地保有量,通过治理合理利用土地,发展光伏能源产业、风电产业、旅游产业等,提高土地利用价值;采取治理与开发并重的措施,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其他受损土地,能够复垦为耕地的可作为补充或新增耕地,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用地新机制提高土地治理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