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节能 » 工业节能 » 正文

【特别报道】中信的资源环保接替战

日期:2016-10-27    来源:能源杂志  作者:闫笑伟 徐沛宇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16
10/27
13:19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环保产业 环保领域 中信集团

中信这条庞大的金融巨舰正义无反顾地驶向资源与环保这片商业大海。缺乏创新商业模式的中信会再度折戟么?

尽管号称国内最大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中信集团却一直未能摆脱金融板块独大的局面。中信一直在努力提高其非金融业务的盈利状况,但似乎收效甚微。

能源资源板块曾被中信寄予厚望。但自从投资了麻烦缠身的中澳铁矿项目后,能源资源板块至今未能成为中信盈利版图的主角。在油价走跌、全球大宗商品供大于求的不利环境下,能源资源业务将更难扛起中信非金融业务主要盈利来源的大旗。

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近日在中信股份2016年中期报告业绩会上表示,预计未来五至十年内,中信的非金融业务利润能够大幅上升。

除了能源资源业务,中信的非金融业务还包括制造、工程承包、房地产及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而这些领域同样面临非常严峻的经济形势,大幅提高利润贡献怕是一桩难事。那么,哪项业务将会接替能源资源产业,帮助其非金融业务利润大涨?

环保产业是中信集团近两年大力扶持的新兴产业,大举收购了不少相关资产。其中最具典型的要数2014年11月份收购联合环境,这次收购被誉为使中信正式具备了环保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可是,中信在环保产业的大举投资是否会达到其预期的效果?会不会重蹈能源资源板块的覆辙?

另一方面,中信对能源资源板块的投资尚未停止,仍然抱有较高的期望,希望借助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走出去。中信能从资源环保领域找到未来真正贡献利润的现金奶牛吗?

中信的资源环保模式

资源能源板块是中信集团非金融业务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从时间上来看,中信是除了其他专司能源的央企之外,较早进军资源能源产业的国企。在此前的经济环境和政策体制之下,中信在资源能源领域的投资以海外为主,并具有自己的特点。

中信的资源能源业务包括原油和煤炭的勘探、开采与生产,进出口业务,铝土矿开采,铝冶炼,电解铝业和锰业投资等,主要资产都装入了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中信资源。

中信资源旗下拥有三个油田,主力油田位于哈萨克斯坦。2014年,中信资源所属的哈萨克斯坦斯坦卡拉赞巴斯油田全年原油平均日产量39000桶(按100%权益计算);辽宁月东油田全年原油平均日产量6300桶(按100%权益计算);印度尼西亚Seram岛Non-Bula区块全年原油平均日产量2800桶(按100%权益计算)。

“中信的海外资源当时都是高价买下的,本来成本就不低,现在又遇到市场低潮期,所以现在中信的资源能源业务是很难看的。”一位不愿具名的国际投行分析师对记者说,“现在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变了,不再是过去需要想尽办法、靠资金实力去买资源的时代了,中信的资源能源产业已没有什么优势。”

不仅外界不看好,即使是中信集团内部,也对其资源能源业务比较悲观。《能源》杂志记者向中信集团内部人士询问该集团资源板块情况时,对方直接地说,哈萨克斯坦的油田效益不太好,至于整个资源板块未来的转型和发展,现在也还不明确。

根据中信资源财务报告年报,其2015年收入为37.13亿港元,同比大幅下降79.1%,股东应占亏损为61亿港元。

其实,中信资源也已经意识到变革的急迫性。在中信资源今年的中期工作会议上,中信资源副董事长、行政总裁索振刚指出,今年下半年,国内外影响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石油及商品价格短期难以大幅回升,公司面临的经营形势仍然严峻。

在资源能源板块难以壮大之际,中信集团从2015年开始发力环保板块,扩大了其环保业务经营范围,将中信环境投资集团(原中信环保)升格为一级子公司,并控股收购了新加坡主板上市公司中信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原联合环境),通过中信环境技术公司在水处理行业进行投资、运营。

因为长期拥有身披绿甲的“御林军”——北京的中超足球队,中信旗下中信国安的名头在球迷中如雷贯耳。这其实是一家起源于生态环保业务,实体为中信国安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国安投资)的企业。该公司旗下的“香河北运河综合治理项目”是第二批PPP示范项目。

中信国安只是中信环保版图中的微小角落,也才刚刚涉足生态环保领域一年,其母公司中信集团约占中信国安20.945%的股份,为单一最大股东。

其实,早在2008年,中信集团就开始了环保领域的布局。根据E20环境平台的公开资料,经过四五年的扩张发展,中信集团在环保领域已拥有4支力量,分别为中信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信环境)、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信产业基金)、中信国安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国安)和中信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设计),成为横跨金融、技术、工程设计为一体的跨界者。

不过,中信集团进军环保产业之后,即将面对的是更为强劲的竞争对手的阻击。

“入侵”环保产业

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洞桥镇宣裴村里,一排郁郁葱葱的植被背后隐藏了一座不起眼的大门,僻静的园区与灰暗天空融为一体,形成一座独特的小型厂区。这是中信集团向垃圾发电项目进军的战略要地。

在这之前,这里不过是个人口不到600人的小村。2014年,中信产业基金注资上海康恒环境,实现控股51%。从那以后,昔日宁静的村落被施工的喧嚣打破,这里即将成为中信集团旗下宁波明州环境能源有限公司日处理2250吨垃圾的焚烧发电厂所在地。

中信入主环保产业这似乎并不令人意外。早些年,中信获得了宁波大榭开发区生态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简称宁波大榭)项目,一期4万吨,总处理量7万吨。不过,2014年——才被看成是中信“入侵”环保产业的元年。

“那段时间水十条、大气十条的陆续发布,中信控股了不少水务领域的资产,也开始向金融与环保实体版图迈出了重要一步。”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2014年堪称中国企业的境内外并购大年,并购市场十分活跃。在涉及中国企业参与的并购中,金融行业、工业、能源电力、矿业行业、房地产行业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并购交易的重点领域。”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并购业务负责人张剑表示。

“随着《水十条》的发布,水环境治理的大幕被徐徐拉开。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快速扩张才能打造响亮的报表。”在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的一次研讨上,一位行业专家告诉记者:“十三五,环保行业基本上是个抢地盘的过程。环境治理最终还是要通过项目落地,大约5年后,也就是十三五末期,可能就是一些BOT公司的天下了,因为BOT的合约普遍在30年上下,所以大家都在规划、跑马圈地,并购无疑是最高效的手段。”

沿袭“大并购”的战略思路,2014年,中信集团以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方式并购、重组。截至2016年初,中信集团这个国企“大鳄”在环保领域已拥有4支力量。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伴随环保产业兼并重组的步伐,对于资源条块区域性分割严重、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环保产业而言,获取BOT项目的过程变得愈加艰难。相比北控集团,中信集团在市政污水领域进展缓慢,中信环境甚至需要大笔投资才得以换取项目。

胜算几何?

新加坡胜科公司投资运营的裕廊岛石化废水MBR项目,由联合环境在十多年前负责总承包,这是整个亚洲地区最早的MBR项目之一。随着中信对联合环境的收购落地,这家拥有先进水处理薄膜的公司已成为中信环保集团的核心“旗舰”。

在收购联合环境之前,中信在市政污水领域进展缓慢,其主要业绩为2010年投入的10万吨/日广州京溪地下净水厂,这也是当时第一个投入实际运营的地下污水处理厂,当时的规模也是最大的。

2012年投入运营的15万吨/日辽阳中信污水处理系统,以及2014年投入运营的20万吨的福州洋里污水处理厂项目,却未能给中信环保带来实质性的飞跃。

在北控、光大等国资环保巨头跑马圈地之时,中信错失了进军城市水务的最佳时机。市政污水盈利根本来源于溢价。所谓溢价是以较高的价格取得运营权,由之通过市场化将水价提升实现盈利。但溢价模式在2013年以后基本失去的效益,水务板块本身作为一个需要重资产投入的领域,失去了溢价权益则拉长了收益周期。

对于以金融企业出身的中信来说,跨界环保领域明显面临着经验不足等风险。北控集团从2008年收购水务公司中科成集团后,引入混合所有制和水务行业管理经验,此后,拉开了与中信的距离。

因此,中信高层一直希望能够拥有一个核心技术,以保障和同类竞争的核心能力。根据E20环境平台公开资料显示,联合环境石化水务市场运作经验非常丰富,联合环境技术主打的是膜法水处理技术,尤其是膜生物反应器(MBR)。中信虽然有资本运作的经验以及广泛的政府背景,但在水务运营方面还是后起之秀,后来,两家公司合并后,中信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王炯,接任联合环境董事长,创始人林玉程担任总裁,一下提升了中信环保领域实力,而联合环境也更名为“中信环技”。

8“”

收购联合环境给中信环境2015年的业绩带来了很大的支撑,使其拥有了很大一部分的国内水务市场,缓解了一定的销售压力。“业绩不好的时候突然有新的资产纳入我们企业内部,这种情况掩盖了市场的困境。”某位中信环境内部人士表示。

但随着一线城市的优质资源基本被瓜分完毕,即便在其深耕多年的广东地区,中信集团也遭遇来北控集团业等“国字头”企业的强势竞争。而石化行业的过剩和需求放缓,也导致了客户购买能力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中信的焦点可能会集中在河流河道治理领域,这还是环保产业的“处女地”。

连续签约的河流PPP项目无疑能给企业年报注入相当响亮的兴奋剂,这也是中信在环保领域拉开竞争对手距离的重要战略。但它是把双刃剑,它在位中信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导致了业内人士普遍把中信集团看成了新进入环保产业的“野蛮人”。

资源还是环保?

中信集团目前急迫地想摆脱金融独大的局面,可是放眼国内,除了环保这个押宝未来的产业,似乎很难找到其他增长潜力更大的支柱产业。而在资源能源板块,中信或许还能再次一搏——借助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

去年6月,中信银行联合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信托等多家公司在京宣布,拟投融资7000亿元用于支持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信银行将为“一带一路”的200多个重点项目提供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融资。中信银行积极布局的领域包括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生态环保、新能源、现代农业、文化教育等六大领域。

据中信银行常务副行长孙德顺介绍,具体的项目包括能源资源方面2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金额约400亿元;生态环保方面24个重点项目,投融资金额90多亿元;新能源方面2个项目,总投融资金额320亿元。

看得出来,能源资源和环保产业仍然是中信集团海外投资的重点之一。但一年多过去了,中信集团在“一带一路”地区具体投资了哪些能源环保项目,这些项目进展如何?外界均不得而知。而当《能源》杂志记者近日致电中信集团希望了解这些项目的具体情况时,对方则表示目前没有具体的资料可以透露。

那么,从眼下的情况来看,资源和环保业务两相比较,哪一项产业未来对中信来说更加可以依赖?中信寄予厚望的环保板块会否重蹈投资能源资源板块的覆辙?

中信资源官网对自己的商业策略如此描述称:“我们未来的发展重点将放在提升业务发展能力、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上。总括来说,我们将继续强化核心业务,同时发掘新的投资机会,旨在进一步改善盈利能力。”而其主力油田——哈萨克斯坦Karazhanbas油田未来五年的发展计划则是:改善油田生产水准和提高产油量,其中包括引用蒸汽吞吐开发和蒸气驱动技术,重整现有油井和引用新油井。

“中信过去的模式或许不再那么有用了。而从中信目前的能源资源板块战略来看,并没什么新意。”上述国际投行分析师表示。

另一方面,虽然中信集团在2015年才完成了环保领域的初步布局,但其集团内部对其却提出了更高期望。

从目前看来,中信在环保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并购。其在石化环保方面的业绩主要来自于对一系列公司的收购,但其市政污水专营权、销售目标完成情况都遭遇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中信证券投行委能源组行政负责人、执行总经理任松涛此前表示:“中国环保领域的企业还是比较散的,应该通过市场的手段整合资源,将来形成行业龙头企业,这也是中信集团进军环保产业的一大优势。现在环保行业里的小企业很多,有大量的并购整合空间以提升整体的产业发展水平。”

对于中信在环保领域未来的发展潜力,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其仍然处于待观察的阶段。不过,也有行业人士认为中信的环保产业生不逢时。一位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中信毕竟是新进企业,一般来说,环保企业上半年会出现亏损,下半年才会盈利,主要是上半年是项目建设期,下半年是收益期,特别是市政污水、固废处理项目,建设周期甚至两年左右。所以短期内,如果没有大的收购落地,中信的环保领域业绩可能很难有大的突破。”

从中信近期的布局来看,他们还处于保守进击,多方拓展的策略。“水务是中信未来要发展的几大板块的其中之一。此外,在固废处理、危废处理,流域治理、土壤修复以及节能领域他们也都有所布局。中信的目标也是在几个细分领域里面发展出几个有影响力的、具备技术优势的平台公司,把他们下一步的业务布局能够落到实处。”该分析师说。

当然,这一切还只是理想状态。中信的环保业务要在其内部打败资源能源板块,成为其非金融业务的主力,还有一段长路。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