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了解到,台州市水利局已正式印发《台州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台州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总投资914.0亿元,拟完成430.4亿元,结转投资483.6亿元。拟完成投资中,防洪减灾工程和水资源保障工程占比较大,分别达到225.0亿元和134.5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53%和31%。强塘固堤、平原扩排、开源蓄水、增供优调、兴水惠农、科学围垦、河湖综治、生态修复等八大类工程建设投资分别为18.3、206.7、68.8、33.6、13.6、18.6、45.5、3.5亿元。34项实施类重大工程拟完成投资约343.2亿元,占“十三五”规划拟完成总投资的80%。
规划投资按县市区分布如下:椒江区11.8亿元,黄岩区6.7亿元,路桥区23.7亿元,临海市61.2亿元,温岭市57.2亿元,玉环县16.0亿元,天台县22.2亿元,仙居县17.7亿元,三门县28.8亿元,市本级185.1亿元。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台州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台州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十三五”是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五水共治”的决胜期,也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依据《中共台州市委关于制定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本轮规划力求准确把握水利发展新形势,树立新时期水利发展目标,完善好台州水利发展布局,谋划好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引领全市水利建设发展。在发展思路上,既遵循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又紧扣台州市情、水情,落实“五水共治”等重大治水举措;在服务区域经济战略布局上,既保证重点区域的需求,又兼顾面上需要;在管理运行模式上,既以财政投入为主导,又考虑PPP等多元化社会融资方式。
一、概况
(一)市域概况。
地理位置。台州市地处浙江省中部沿海,东濒东海,南邻温州市,西与金华和丽水市毗邻,北与绍兴、宁波两市接壤。市区由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组成,辖临海、温岭2个县级市和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个县。全市陆域东西长161.7公里,南北宽147.7公里,陆域总面积9411平方公里,东部沿海海岸线长达651公里,大陆架海域面积8万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台州依山面海,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西北山脉连绵,东南丘陵缓延,平原滩涂宽广,河道纵横。括苍山主峰米筛浪海拔1382.4米,为浙东最高峰。近海有12个岛群近700个岛屿,主要有台州列岛和东矶列岛等;最大岛屿为玉环岛,现与大陆相连。全市中山地丘陵占台州市陆域面积的73%,平原面积约占22%,河流水面约占5%,大致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结构特征。地质属新华夏第二隆起带,构造以东西向断裂为主,辅有平缓的褶曲及盆地构造。
水文气象。台州属中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受海洋水体调节和西北高山对寒流的阻滞,境内夏少酷热,冬无严寒,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湿润。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16.6至17.5摄氏度,自南向北递减。年均日照时数1800至2037小时,无霜期235至322天,多年平均降水深1632毫米,时空分配不均。多年平均径流量91亿立方米,平均产流系数0.58。
河流水系。台州境内有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21条。山地丘陵区溪涧纵横,沿海平原河网交错密布。域内主要有椒江水系、金清水系及其他直流入海诸小河。椒江是境内最大河流,也是浙江第三大河,流域面积6602.7平方公里,干流全长208.9公里。金清港是境内第二大河,流域面积1172.6平方公里,主流长55公里。
社会经济。201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58.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为6.5:44.2:49.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59570元,比上年增长6.2%。2015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97.49万人,男女性别比104.7:100;城镇人口比重为60.3%。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88元,比上年增长9.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66元,比上年增长8.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25元,比上年增长9.6%。
(二)水利设施现状。
水库与山塘。全市现有各类水库346座,总库容18.68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12座、小(一)型水库69座、小(二)型水库261座。小(一)型以上水库控制集雨面积2325.29平方公里,总库容17.92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43.4万亩,大型水库控制集雨面积1666.6平方公里,总库容15.93亿立方米。全市现有万方以上山塘1354座。
堤防。全市建有堤防2382公里,其中5级及以上堤防总长1367公里,主要分布在椒江干支流上;现有防洪堤坝61条,总长428.8公里。已建一线海塘120条,共320.6公里,其中防潮标准200年一遇的长1.8公里,防洪标准100年一遇的长41.4公里,防潮标准为50年一遇的长231.2公里,防潮标准为20年一遇的长83.5公里。
水闸。全市已建各类水闸1264座,现有沿海挡潮排涝闸共322座625孔,总净宽1966米,设计过闸流量15867立方米每秒。其中大型水闸2座,即金清新闸和永宁江闸,总净宽164米,设计过闸流量2946立方米每秒;中型水闸25座,总净宽523米,设计过闸流量5573立方米每秒。
水电站。全市现有水电站297座,装机容量26.03万千瓦。其中装机50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10座,共装机容量11.2万千瓦。
灌区。全市现有耕地298.2万亩,已建成灌溉面积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2处,即长潭水库灌区和牛头山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4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92.6万亩;中型灌区14处,设计灌溉面积38.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5.8万亩;全市现有塘坝12531处,引水堰坝3951处,总引水流量230立方米每秒;灌排泵站5064处,装机63286.5千瓦;灌溉渠道总长13713公里,配套建筑物14805处;排水沟渠总长8426公里,配套建筑物14527处;排水泵站630处,装机3323千瓦。
河道。全市各类河道总长度14796公里,其中省级河道5条,长237.15公里;市级河道18条,长331.27公里;县级及以下河道12000多条,长14227.58公里。
二、规划的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市迎来撤地设市二十周年的关键节点。在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和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战略决策引领下,在台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下,在浙江省水利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按照实现“平安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科技水利”的目标,全市掀起了全民治水新高潮,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深入实施“强塘”、农田水利、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改善和水生态修复、行业能力提升等五大工程,深化水利改革、强化水利管理,各项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获省首批“大禹鼎”。“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41.5亿元,占报省水利厅规划投资188亿元的75.3%;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总体完成良好,水利保障能力得到持续增强。
“强塘”工程深入实施,保障平安台州建设。按照防洪除涝并重、防治洪水与规避洪水相结合的原则,深入实施“强塘”工程,不断完善基层防汛体系,传统洪涝重灾区灾情明显改善,主要江河流域“上蓄、中防、下排”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逐步建成。累计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58座,进一步增强了洪水调控能力;加固海塘95.7公里、治理中小河流145.7公里、加固及新建沿海水闸101座,提升了沿江滨海地区防洪御潮能力;全省最大排涝隧洞——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隧洞实现全线贯通,东官河综合整治、洪家场浦排涝调蓄等工程陆续开工建设,金清新闸排涝二期治理、仙居城防二期等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青龙浦排涝、椒江治理、始丰溪综合治理一期、临海城防二期、大田平原排涝一期隧洞等工程前期工作稳步推进。防汛非工程措施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社会化防台风治理模式,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实现全覆盖并初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应对洪涝灾害风险的能力不断提升。成功防御了“海葵”“菲特”“灿鸿”等强台风洪水以及局地强降雨的袭击,全市水库、海塘等无一垮塌,洪涝台灾害死伤人员明显减少,财产损失有效降低。
水资源保障格局基本形成,有力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开源、引调、提升”工程建设,以水库为主要水源的全市城乡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建成,有力保障了全市城乡生产、生活和基本生态用水。三门县佃石水库等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新增年供水能力0.2亿立方米;方溪水库、盂溪水库、白龙潭水库等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朱溪水库工程、东屏水库工程、台州三期供水工程及玉环楠溪江引配水工程等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水质保护、监管和综合整治,实施多座重点供水水库水源保护工程,保障了城乡供水安全。建立覆盖全市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0年下降25%,玉环被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县”荣誉称号,温岭被授予“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先行示范区”荣誉称号。积极推进滩涂生态围垦,南洋涂、担屿涂等围垦工程基本完工,完成滩涂圈围面积13.3万亩。
农村水利建设加快,提升兴农惠农水平。以保障农业“两区”建设为重点,开展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保障全市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修复水毁工程440处,完成重要万方以上山塘整治432座,新建塘坝、堰坝139处,新增防渗干支渠道1056公里,新增防渗田间渠道1544公里,新建泵站82座;全市新增旱涝保收农田面积23.8万亩,新增、恢复或改善灌溉面积57.3万亩,新增、恢复或改善除涝面积19.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2.0万亩;稳步推进农业节水,全市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1万亩,新增年节水能力4158万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63。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新改建各类供水管道401公里,新建村镇供水工程754处,新增供水受益人口140.22万人,农村自来水覆盖率提高到98%以上。全面推进农村河道治理,完成整治2462公里,新修加固堤防221公里。深入实施农村水电改造,完成28座电站增效扩容改造,新增小水电装机4.3万千瓦。
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初显,助推生态台州建设。通过截污、清淤、水土保持和绿化建设、岸线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全市城乡水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善,生态台州建设的水利作用初步显现。水环境质量改善良好,2015年第四季度全市29个饮用水水源地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74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62.16%。水系综合整治有效有力,完成河道综合整治526公里,清淤疏浚2122公里,水生态长效修复13.9公里,其中天台县获得全省首批“清三河”达标县称号。加强河道保洁管理,落实河道水面保洁责任,“河长制”全面落实到位,全市河道保洁覆盖率达100%。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3.5平方公里,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586个。
水利行业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深入开展深化优化比对,进一步缩短水行政许可事项许可办结期限,市本级保留的18项水行政许可项目承诺办结期限为全省最短。进一步完善水法规体系,出台多项制度进一步推进行政权力的规范运行。强化执法业务培训工作,加大涉水拆违力度,2013年以来累计拆除违建1647处,拆除涉水违建面积364.7万平方米,居全省首位。水资源管理强度加大,在全省率先开展椒江流域水量分配试点工作;基本实现年取水量5万立方米以上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取水口实时监测全覆盖,用水实时监控率达到100%;2012年,台州市水利局被评为全国水资源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工程建设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实现全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全覆盖。圆满完成第一次全市水利普查并建立数据库;新建各类水文监测站点200余个,基本形成实时水雨情信息采集网络。全面开展“智慧水务”建设,水利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水利专业技术队伍力量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大力开展水利宣传工作,切实抓好水利综治工作,维护水利安全稳定,促进了水利事业和谐发展。
表1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台州将进入发展动力转换期、空间布局重构期、区位条件提升期、治理方式转型期的发展新阶段;与此同时,内外部环境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台州面临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考验。对照水利建设“大干快上、提速创优”的新要求,全市水利发展同时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贯彻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水利要有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等一系列国家战略部署,将统领全市“十三五”时期的水利工作。“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赋予了新时期治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要加快治水思路转变,努力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研究落实丰水地区抓节水新举措;从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研究给洪水以出路;从注重河段单目标治理向注重流域系统治理转变;从政府主导投资办水利向多层次多渠道筹资办水利转变,进一步发挥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市场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水利要有新突破。“十三五”期间,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机,把深化水利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奋力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水利突出问题,坚决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努力把各项改革不断引向深入。水利建设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关键问题,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与管理,从审批制度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水价改革等方面入手,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攻坚“五水共治”,水利要有新成果。“五水共治”战略决策是以治水为突破口,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也是新时期中央治水新思路在浙江的先行先试。必须紧抓深入实施“五水共治”这一重大机遇,集中全社会力量补齐水利基础“短板”,开创全市水利发展的新局面。“十三五”期间,水利要按照“五水共治”三步走战略,开工一批新的防洪保供重大工程,继续传承和弘扬大禹治水精神,坚决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巩固战、持久战。要充分利用协同治水大平台,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上取得新成果,更好地发挥水利工程在改善水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打造“五水共治”升级版。
加快“两美”建设,水利要有新举措。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的奋斗目标,对台州市的水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三五”期间,水利工作必须继续贯彻“山水林田湖是一个共同生命体”理念和“系统治理”思想,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深入人心。要以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为契机,在防洪排涝、水资源保障等工程建设方面更加注重水利的生态功能,在流域系统治理、水资源约束管理、水生态文明建设、巩固“五水共治”治水成果等方面不断推出新举措,助推“两美”建设、恢复美丽江南水乡的风貌。
建设“一都三城”,水利要有新高度。2014年,台州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一都三城”的台州城市战略发展定位,建设“国际智造名城”成为台州的重要发展战略。工业化进一步深入发展和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需要更高标准的水利公共服务,要求全面提升水利保障能力。同时,城市城镇规模的扩大,将可能造成水文效应的显著改变,需要进一步创新治水理念,增强治水应急能力,适应城市快速发展要求。结合全市农业发展战略,高效生态农业已成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重大,提高农田排涝能力,推进农业节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的任务艰巨。
打造“数字台州”,水利要有新创举。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整合“无线城市”和“移动城市”的优势,形成台州“数字城市”的建设特色,力争在2020年前全面实现城市信息化。公共信息系统的高速发展, 要求加强水利信息系统与现有台州公共信息系统的融合和对接,逐步提高水利信息的应用支撑能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助推水利在建立完善防汛指挥系统、发展精确灌溉技术、实现洪水风险应急管理等领域有新的突破性进展;打造“数字台州”,需要不断推进多层次、多渠道、一体化的电子政务体系建设,逐步加强水利信息安全建设。
(三)存在问题。
“十二五”以来,全市水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水利改革发展成效显著,水利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但对照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参考对全市现状水利现代化水平的摸底,全市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阶段性问题仍然突出,水利仍然存在明显“短板”,主要表现在:
防洪减灾体系仍存在薄弱环节。除险加固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近百座水库和500余座万方以上山塘仍处于病险状态,海塘沉降问题较为严重;防洪排涝能力仍需提升,温黄平原、大田平原、桃渚平原、义城港平原的整体排涝标准不到10年一遇,沿海平原易成为洪涝重灾区;江河防洪工程体系仍需完善,全市河流防洪治理达标率仅为42.5%,中小河流尚有待建堤防123.1公里,部分城镇新区和重要农防保护区防洪能力不能满足要求;防洪减灾综合管理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对突发水情的监测预警能力和洪水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水资源保障和利用能力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仍不协调。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现有水源供水能力尚不能满足远期发展用水需求,玉环等海岛地区城镇供水还存在一定缺口;节水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偏低,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方式仍相对粗放;供水形式相对单一,应对极端水文事件、突发事件的供水应急保安能力有待加强,污水处理回用、海水淡化利用和雨水利用等非常规水利用量偏低。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部分设施已进入老化更新期,影响工程的功能和能力发挥,农田灌排设施配套水平有待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偏低,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率只有7.5%;部分工程管理主体不明,管理职责无从落实,工程缺少日常维护,部分灌区管理经费无法保障,缺乏正常运行维护及更新改造的资金;农村供水水源工程多、小、杂,规范使用率偏低,水源保护存在困难。
水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水质污染依然严重,全市39个考核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53.8%,金清水网总体水质属重度污染,部分水库营养化趋势显现;水生态治理形势严峻,部分山区性河流由于采砂、过度治理等原因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平原水系连通性下降,河湖库塘淤积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仍有41%未得到有效治理。
水利管理与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仍有差距。重建轻管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城乡水资源供用耗排间的分割管理问题持续存在;违法违规侵占水域的建设活动时有发生,河湖管理能力和水行政执法机制的建设亟待加强;基层水利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及应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全市水利工程监控、运行、调度自动化程度不高,全方位的政务、防汛、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尚未建成,信息化带动作用明显不足。
三、规划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贯彻落实“只争朝夕、大干快上水利”“水利建设要提速”等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一都三城”战略目标、建设美丽台州的核心任务和全市“水利网”建设目标,践行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以深入实施“五水共治”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扎实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完善水利工程体系,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完善水利管理体系,着重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全面提升水资源保障水平,着力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加快构建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构筑坚实的水利支撑。
(二)基本原则。
问题导向、补齐短板。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事关全局、保障性强的重大水利工程,补齐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完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安全生态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在水利发展中的获得感。坚持洪涝兼治,防洪与水资源利用并重,灾害防治与水环境保护并行。突出防洪排涝保安工程建设;突出水系连通,改善水环境;统筹做好流域生态文明、水资源调配、水土保持、促淤围垦等支撑保障工程。
系统治理,注重生态。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以流域区域为单元,谋划水旱灾害防治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坚持绿色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各个领域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个环节;更加注重水源涵养与水生态修复,系统整治江河湖库水系,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提升河湖生态服务功能。
两手发力、改革驱动。坚持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进一步推动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充分发挥政府在现代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和运行管理,在水利资源配置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在水利投资和建设管理领域激发社会活力,在水利公共服务领域扩大公众参与,提升开放型水利发展水平。深入推进水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强化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水利科学发展制度体系,着力提高水利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节水优先、强化约束。始终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强化需求管理,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坚持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更加深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促进人水和谐,强化水资源水环境刚性约束,着力提升水利协调发展水平。
依法治水、依标管理。强化水利法治建设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完善水利法规体系,强化水行政监督依法执行、水资源水环境依法管控、江河湖库和水利设施依法保护。坚持创新发展,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鼓励科技创新,加大技术引进和技术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水利科技含量和技术装备水平。培养人才队伍,全面依标管理,建设智慧水利,着力提升水利行业管理效能。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至2020年,基本建成江河安澜、总体可控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高效利用、饮水无忧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河湖健康、幸福乐居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制度完备、管控有力的水利管理与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建设“山海秀丽、富裕和谐”现代化台州相适应的水利保障体系。
防洪排涝目标:至2020年,沿海平原县级以上城市及重点建制镇排涝能力基本达到20年一遇,县级以上城市中心城区防洪能力基本达到50年一遇及以上,椒江干流防洪能力基本达到20年一遇,沿海重点区域防潮能力达到50~100年一遇。
水资源保障和利用目标:至2020年,县级以上城市湖库型水源地供水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达到9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用水总量控制在20.8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23%和24%,节水型社会创建县(市、区)建设达标率达到88%。
农田水利建设目标:至2020年,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4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9.1万亩,农业“两区”灌溉保证率达到9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
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目标:至2020年,江河源头区、重点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力度继续加强,水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提升,水土流失率不超过5%,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3%以上,断头河治理目标达到100%。
水利管理与服务目标:到“十三五”期末,初步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利综合管理体系和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公共服务、提高工作效能的水利信息化体系。至2020年,大中型水利工程、装机容量1000千瓦以上水电站、小型水库标准化管理率达到100%;“屋顶山塘”等其他重要水利工程基本达到标准化管理的要求,新建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时同步实现标准化管理。
表2 “十三五”水利发展主要指标
四、水利建设主要工程任务
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总体要求,“大干快上、提速创优”,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统筹库堤塘河渠,突出流域生态化系统治理,通盘考虑、合理布局,着力提升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和水生态环境承载等三方面能力,加快完善水利现代化工程体系,以“五大百亿”项目库为载体,集中推进强塘固堤、平原扩排、开源蓄水、增供优调、兴水惠农、科学围垦、河湖综治、生态修复等八大类工程建设。
(一)强塘固堤。
巩固和提升“强塘”成果,加强水库安全动态监测,继续开展水库、海塘、水闸等工程常态化安全鉴定工作,按照先除险、后加固、再提标的原则,及时完成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实施海塘加固和重点海塘提标改造,形成沿海挡潮二道闭合防线,巩固和提高海塘防御风暴潮能力。计划完成90余座水库的安全鉴定,加固水库50余座,海塘50公里,整治山塘500余座,消除工程安全隐患,确保工程在设计标准内安全可靠运行,恢复、提高工程防范和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按照进一步巩固“中防”体系的要求,贯彻“蓄、堤、疏、滞”的流域防洪治理方针,持续开展椒江流域综合治理,完善流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重点实施临海椒江治理工程,新建加固堤防护岸7.1公里,椒江干流防洪能力基本达到20年一遇。着力提高城市和产业集聚区防洪排涝能力,适时开展台州湾综合开发水利工程等技术研究,推动解决区域防洪问题。
水库除险加固:开展水库常态化安全鉴定工作,完成临海溪口、黄岩佛岭、温岭太湖等中小型水库安全鉴定90座以上,加固水库50余座,控制病险水库年发生率不超过3%。
海塘加固提升:加强海塘安全动态监测,推进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海塘提升,三门、温岭海塘加固等工程建设,完善沿塘配套设施,共完成50公里以上海塘加固和提标改造,确保一线海塘达标率达到85%以上。
水闸(泵站)除险加固:继续开展水闸、泵站新改建及除险加固,重点实施临海市大田港闸除险加固工程,同步推进玉环、三门沿海水闸和强排泵站的新改建工程建设,改善区域引排条件。
山塘整治:整治山塘500座以上,优先治理屋顶山塘,确保防洪安全,新增恢复蓄水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椒江治理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整治临海境内永安溪、始丰溪堤防5.8公里,护岸1.3公里,提高临海城区及城区扩展部分的防洪能力,同时改善水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水景观。
(二)平原扩排。
按照“只争朝夕、大干快上水利”“水利建设要提速”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温黄平原、大田平原、桃渚平原、义城港平原及椒江干流城区段等易涝区骨干排涝工程,通过疏浚通道、扩大强排、增加蓄滞等措施,增加排水出路,实现强排成网,显著提高洪涝通江达海能力,构筑区域排涝和水资源调控体系。遵照水系创新发展理念和建设“山海水城”要求,充分发掘水利风景资源,在增强水系蓄排、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注重彰显水利风光景观。重点推进东官河综合整治、栅岭汪排涝调蓄、洪家场浦排涝调蓄一期和排涝二期、七条河拓浚、永宁江闸强排、黄岩北排、青龙浦排涝、大田平原排涝一二期、灵江扩排挡潮、临海东部平原排涝、温岭南排、九龙汇滞洪等14项骨干扩排工程,加快金清港强排等工程储备研究。各项扩排工程共新开、拓浚、整治河道230余公里,新开排涝、引水隧洞70余公里,新增强排流量1200立方米每秒以上。工程实施后,全市沿海平原区域排涝能力基本达到城区20年一遇,农村10年一遇标准。
台州市东官河综合整治工程:是以防洪排涝、水环境改善为主,兼顾灌溉等综合利用的整治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整治河道17.4公里,新建护岸34.9公里,新建水闸1座,新增泵站流量120立方米每秒等。
台州市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是以防洪排涝为主,结合水环境改善和应急备用水源等功能的区域骨干排涝工程,主要建设任务为低地调蓄区1.8平方公里,隧洞1.5公里,河道整治18.9公里,新建4座节制闸等。
台州市洪家场浦二期排涝工程:是以防洪排涝、水环境改善等综合利用为主的整治工程,主要建设任务为设计排涝流量200立方米每秒,23.6万平方米调蓄湿地,整治永宁河、徐山泾、南官河18.5公里等。
台州市七条河拓浚工程:是以防洪排涝、水环境改善等综合利用为主的整治工程,主要建设任务为整治拓浚河道35.2公里,新建调蓄湖3个(150亩/个),新建20流量泵站一座,扩建岩头闸、五洞闸,建设青龙浦南侧景观7公里等。
台州市永宁江闸强排工程: 是以防洪排涝为主要任务的整治工程,主要建设任务为设计排涝流量300立方米每秒,永宁江干堤提标,新建永宁江干流调蓄湖0.66平方公里等。
台州市黄岩北排工程: 是以防洪排涝为主要任务的整治工程,主要建设任务为城西河强排泵站120立方米每秒,新开方山隧洞5.4公里,整治城西河、东南中泾等河道41.3公里,鉴洋湖调蓄湖区4.5平方公里等。
台州市灵江扩排挡潮工程: 是以防洪排涝为主的区域骨干排涝工程,主要建设任务为灵江临海城区河道拓浚5公里,义城港新建排涝隧洞2个(共9公里),新建庙龙港闸12孔240米及引水渠道隧洞29公里等。
椒江区洪家场浦排涝调蓄工程:是以防洪排涝、水环境改善等综合利用为主的整治工程,由东山调蓄低地、洪家场浦河道整治、十塘节制闸、十一塘调蓄湖和跨河桥梁等组成。主要建设任务为整治河道18.2公里;新建十塘节制闸,总净宽60米;新建十一塘调蓄湖面积1.2平方公里等。
路桥区青龙浦排涝工程:是以排涝为主,兼顾改善水环境等综合利用的区域骨干排涝工程,主要建设任务为整治河道21.5公里,新增泵站流量200立方米每秒等。
临海市大田平原排涝一期工程:是以防洪排涝为主的区域骨干排涝工程,主要建设任务为整治河道11.5公里,新开河道3.9公里,开辟排涝隧洞2.6公里等。
临海市大田平原排涝二期工程: 是以防洪排涝为主的区域骨干排涝工程,主要建设任务为上沙溪分洪道5.6公里,开挖隧洞19.3公里,灵湖泵站50立方米每秒等。
临海市东部平原排涝工程:是以防洪排涝为主的区域骨干排涝工程,主要建设任务为拓浚河道24.3公里,设计排涝流量150立方米每秒,新开隧道5.1公里等。
温岭市南排工程:是以排涝为主,兼顾改善水环境等综合利用的区域骨干排涝工程,主要建设任务为拓浚河道37.2公里,新开湖漫隧洞7.5公里,设计排涝流量150立方米每秒等。
温岭市九龙汇滞洪工程: 是以排涝为主,兼顾改善水环境等综合利用的区域骨干排涝工程,主要建设任务为整治蓄滞洪面积1.7平方公里等。
(三)开源蓄水。
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布局,针对台州市水资源分布特点和缺水情况,统筹水资源利用、防洪、水生态环境改善等需求,合理开发、调配水资源,重点推进大中型水库工程建设,提高流域水资源供给能力和洪水调控能力,为进一步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创造条件,力争实现朱溪、方溪、盂溪、东屏4座大中型水库蓄水或基本具备蓄水条件,新增年供水能力2亿立方米。适时推进长潭水库38米线以下沿库综合治理,提高水库的兴利调蓄能力;把长潭水库和牛头山水库水源联网联调作为保障市域应急水资源安全的战略举措,增强全市应急供水能力。同步推进温岭白龙潭水库等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源水供给能力,形成大中小微、蓄引提调相结合的水源工程格局。深入开展九龙、龙潭、碗厂、大岙、岩坑等中小型水库建设的前期论证等工作,既解决当前面临的水旱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老水问题,也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加快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力争实现各县(市、区)备用水源全覆盖,提高城镇供水保障能力。
朱溪水库工程:是以供水为主,结合防洪、灌溉,兼顾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工程,位于仙居县,总库容约1.26亿立方米,兴利库容约1.0亿立方米,年供水量约1.0亿立方米。防洪保护对象为仙居县朱溪流域乡镇,供水范围为台州南片供水区和仙居县朱溪流域乡镇,供水受益人口350余万人。
方溪水库工程:是以供水为主,结合防洪、灌溉,兼顾发电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工程,位于临海市,总库容约0.72亿立方米,兴利库容约0.6亿立方米,年供水量约0.7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3750千瓦。防洪保护对象为临海市括苍镇,供水范围为临海市城区,供水受益人口110余万人。
盂溪水库工程:是以防洪、供水为主要任务,结合发电、生态景观用水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工程,位于仙居县,总库容约0.2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18亿立方米,年供水量0.28亿立方米。防洪保护和供水范围为仙居县城,供水受益人口16万人。
东屏水库工程:是以供水为主,兼顾灌溉、防洪等综合利用的综合水库工程,位于三门县,由东屏水库、长林水库、输水建筑物及永久交通工程等组成,总库容0.29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25亿立方米,年供水量0.19亿立方米。供水对象为三门县中部乡镇,供水受益人口10余万人。
(四)增供优调。
进一步完善多水源联合供水体系,构建“城乡统筹、联库联网、多源互济、备用可靠”的水资源保障格局。重点实施台州市三期供水、玉环县楠溪江引水(一期)等骨干引调水工程,输水路线总长92公里,设计引水流量6.0立方米每秒,受益人口340余万人,新增年引水量1.49亿立方米,更大程度提高区域间水资源配置能力。继续开展以椒江口大闸工程为主体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前期研究及玉环漩门二期亚海水淡化、永宁江流域水资源潜力、集聚区环线供水等工程论证研究,盘活既有水资源存量、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为实施更广范围的水资源网络化配置创造条件。推进农村供水标准化、规范化和城乡一体化供水,积极推进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按集中供水为主、分散供水为辅的模式,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新增农村饮水提质增效人口38.3万人以上,提升农村供水安全保障水平。
台州市三期供水工程:取水水源地为长潭水库,输水线路全长60公里,取水口规模100万立方米每日,供水对象为台州湾循环产业集聚区椒江以南片区及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等。实施后,长潭水库、牛头山水库可互为备用水源。“十三五”期间主要建设任务为新建长潭水库取水口及调节站,新铺设供水管线、水厂新扩建等。
玉环县楠溪江引水工程(一期):工程引水线路长32公里,引水流量2立方米每秒,年引水量0.49亿立方米,供水对象为玉环县,受益人口70余万人。
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包括黄岩西部山区供水工程和临海、温岭、玉环、天台、仙居、三门等地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主要采取乡镇分片集中供水、以村为单位分散供水等模式扩大供水范围,计划新增农村饮水提质增效人口38.3万人以上。加强血防工作,改造重点钉螺孳生环境。
(五)兴水惠农。
以农业生产为导向,大力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灌排工程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因地制宜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灌排配套体系,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确保现代农业园区防洪排涝灌溉标准达到区内相应农业生产要求。重点实施天台里石门重点中型灌区和仙居6处一般中型灌区骨干渠系配套改造,集中连片推进灌区(灌片)田间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4万亩。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要求,实施低洼圩区整治工程。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扩大管道输水和喷微灌受益面积,着力提高农业灌溉水平和灌溉用水效率,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9.1万亩,为全市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继续开展农村水电惠农工程,加快老电站更新改造进程,推进水电站安全标准化创建和智慧水电创建工作。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进天台里石门水库灌区和仙居6处一般中型灌区骨干渠系配套改造,包括灌溉渠道170余公里,渠系建筑物100余处等。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新改建堰坝380余条,小型泵站290余座,灌溉渠道790余公里,渠系建筑物1000余处,排水沟190余公里,配套设施700余处。
高效节水灌溉:大力推进坡耕地、水稻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9.1万亩,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和生产效益。
农村水电安全提升:推进25座水电站的新建和改造建设,涉及装机约4.0万千瓦。
(六)科学围垦。
坚持有序开发、生态围垦,统筹河口整治、陆域拓展、御潮能力提升、岸线保护与利用等,加快推进重点滩涂围垦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滩涂资源动态监测评价体系,加快引导科学促淤。重点推进椒江十二塘、临海北洋涂二期、温岭南海涂、玉环西沙门、三门洋市涂、金洋涂、晏站涂二期等重点滩涂围垦和促淤工程建设,围涂总规模15.8万亩,力争完成圈围面积2万亩。视海域使用审批等因素,适时加快开展台州大港湾、临海头门北侧、头门西侧、三门高泥堍涂等4.6万亩储备围垦和促淤工程的前期工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影响和水土资源需求,适时开展椒江十二塘南围垦等工程前期论证研究。
实施类围垦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实施类围垦项目7处,建设总规模约15.8万亩。确保三门洋市涂(围垦规模0.60万亩)续建完成,金洋涂(围垦规模1.34万亩)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椒江十二塘(围垦规模2.84万亩)、临海北洋涂二期(围垦规模4.80万亩)、温岭南海涂(围垦规模4.50万亩)、玉环西沙门(围垦规模1.03万亩)、三门晏站涂二期(围垦规模0.65万亩)等5项工程按进度开工建设。
储备类围垦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储备类围垦项目4处,建设总规模约4.6万亩。包括三门高泥堍涂围垦工程,围垦规模0.70万亩;临海头门北侧围垦工程,围垦规模0.63万亩;临海头门西侧围垦工程,围垦规模1.00万亩;台州大港湾围垦工程,围垦规模约2.27万亩。
(七)河湖综治。
按照新时期系统治理的治水新思路,以流域、区域为单元,整体推进中小流域综合治理。统筹流域内防洪排涝、水生态环境、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重点围绕干支流河道综合采取堤岸加固和修复、河床整理和生态修复、水系连通、拆违清障、水景观提升等措施,实现“安全、美丽、综合”的功能,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美丽河流,重点推进天台始丰溪综合治理一期、仙居永安溪综合治理工程和柔极溪、黄岩溪等9条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按照“防避结合、以避为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持续推进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和山洪沟综合整治。全面实施河湖库塘生态清污(淤),优化淤泥处置方式。加大城区河网水系综合整治,完成平原河道新一轮疏浚清淤。积极开展重点区域生态配水工程,推进玉环漩门二、三期水域连通等工程,促进平原河网水体流动,着力改善水生态环境。按照建设生态文明、人水和谐的要求,结合城镇环境建设和连线成片的村庄整治,加大城区河网水系和农村河沟、池塘综合整治,注重生态治理,防止河道、池塘“硬化、白化、渠化”,改善水环境,营造水景观,共建生态城市、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全面开展城乡河道的保洁,健全河道长效保洁机制。
玉环漩门二、三期水系连通工程:完成疏浚河道连通长度6公里,河道清淤工程量60万方,完成生态河岸建设长度12公里,建设替代桥梁1座等。
天台始丰溪综合治理工程:对天台境内始丰溪进行综合治理。综合整治河长110.6公里。
仙居永安溪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为对仙居境内永安溪进行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改善水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水景观。
中小流域综合治理:主要建设内容为黄岩柔极溪、黄岩溪,三门海游溪、清溪、健跳港,天台三茅溪,仙居北岙坑,温岭温黄平原泽太片和临海双港溪中小流域综合治理,流域总面积1400余平方公里,干支流总河长680余公里。
河流防洪治理:完成仙居盂溪、六都坑,三门园里溪、头岙溪等67公里河流防洪整治及山洪沟治理。
农村河沟池塘整治:整治农村河沟1300公里以上,池塘900余处。
平原河道综合整治:重点实施玉环河系综合整治、三门平原河道综合整治等工程。推进玉环玉坎河、庆澜河生态补水工程建设。
河湖库塘清污(淤):对全市河道、湖漾、池塘、水库、山塘进行全面的生态清污(淤),计划清污(淤)3000万方以上。
(八)生态修复。
按照生态台州建设对水生态文明提出的新要求,在实施“五水共治”战略、建设“美丽台州”行动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水生态文明的理念,并贯穿于水利工作的各方面和各环节。加强重点小流域生态修复和生态脆弱地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工程,实施坡耕地及园地、经济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重点实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片以上,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3平方公里。加强水源地保护,继续开展水库水源地库区综合保护,推进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隔离防护和湖库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水库人工湿地和水源涵养林建设,重点实施天台里石门水库水源地整治工程、温岭湖漫水库综合治理工程和仙居县水库水源地整治工程。以黄岩区农村水电生态示范区等为重点,扎实推进水电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络,禁采区、超采区自来水管网覆盖范围内一律不得开采承压地下水。
水土流失治理:推进玉环里墩、三门珠游溪、仙居三井坑、温岭花芯水库、临海义城港上游等小流域或片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3平方公里。
水源地综合整治:推进天台里石门、温岭湖漫、仙居米坑等9座水库水源地整治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隔离防护工程、湖库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上坝道路改造、防渗处理、下游配套河道整治、其他管理设施等。
生态水电示范区建设:推进黄岩、仙居农村水电生态示范区建设,生态修复水电站3座。
五、水利改革和管理主要任务
紧紧抓住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机遇,按照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转变的新要求,坚持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全面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突出严格依法治水和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强化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升市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率。坚持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把握好水利改革任务的轻重缓急,不断深化水利改革,集中力量推进八项重点管理改革举措,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水利现代化管理体系。
(一)防汛防台抗旱管理规范化。
推进台州市防台风抢险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汛防台抗旱管理制度,强化责任落实和督察检查,实现防汛检查标准化,探索开展水利工程洪水调度考评。启动主要江河流域防洪规划编制,修订完善防汛防台抗旱预案,构筑洪水风险图管理平台。升级防汛远程会商系统,适时开发椒江流域洪水预报调度和灾情评估系统,提高防汛防台抗旱调度智慧化水平。深化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继续实施山洪灾害整治,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加强防汛抢险物资储备和队伍建设,强化汛情发布和风险排查管理,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水旱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防汛防台抗旱管理制度建设。按照上级统一部署,适时研究制订防汛防台抗旱预案管理办法、防汛防台抗旱督查检查办法、防汛物资储备管理办法、防汛防台抗旱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完善汛期值班、会商等制度。组织修订防汛防台抗旱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主要流域洪水调度方案或防御超标准洪水方案。
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进一步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以行政村、社区为单元,以自然村、居民区、企事业单位、水利工程、山洪与地质灾害易发区等责任区为网络,建立健全基层防汛防台组织责任、应急预案、监测预警、安全避险、抢险救援、宣传培训、运行保障七大体系。
洪水管理体系构建。全面推进10片重点区块、重点流域的洪水风险图编制,涉及区域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做好城市建设、居民点和工矿企业选址等洪水影响评价,制定不同洪水风险区域居民避洪安置方案。适时开展域内非工程洪水管理政策的研究和探索。
应急抢险救援能力提升。积极开展各县(市、区)防汛物资储备中心建设,谋划开展重点流域、区域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建设,建成市、县、乡(镇)及以下3个层次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地方与军队武警相结合、防汛与抗旱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探索建立区域互助互救机制。
(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化。
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要求,对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入河排污总量进行严格控制;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相协调。进一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全面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用水总量控制红线试点,为全国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做出新的探索。加大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力度,推进城镇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探索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有效发挥市场在水资源节约和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经济社会的空间布局和产业转型升级。健全水生态补偿机制,开展市本级河、库联调供水研究,探索流域间、区域间的生态补偿协商机制。
强化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落实规划和重大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水资源监控和计量统计制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严格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研究制订全市及各县(市、区)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基本建成用水总量统计体系。
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社会化服务机制、供水水库水污染防控机制、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和预警机制。探索建立以水环境治理为基础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总结推广供水水库水源地长效保护机制;研究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适时开展全市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现状评价。
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从宏观层面明确水资源使用权,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提供基础保障。适时探索开展椒北与临海水权交易等水权交易试点工作,积极配合做好市区供水一体化改革工作。
(三)节约用水社会管理常态化。
按照“节水优先、制度完备、设施完善、用水高效、生态良好”的要求,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动和倒逼产业升级,促使节水型社会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全面推进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探索合同节水管理,研究建立节水奖励机制。研究合理的工程水价形成机制,推行居民用水阶梯式水价,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建立工程原水水价与公共供水水价同步调整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推广水库原水水价中附加水源保护费的政策性突破做法。总结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经验,扩大节水型社会建设覆盖范围,建设一批节水型示范灌区、企业和单位。进一步规范取水许可监督,基本建立年用水量5万立方米以上取水户计划管理制度,加强取水计量实时监控和运行维护。
建立节水管理制度和机制。全面落实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引调水工程项目节水评估制度,建立节水工作部门协调机制、节约用水奖励机制。研究制定节约用水奖励制度,在各级水资源费中安排一定比例作为节水奖励专项资金。到2020年前各行业用水定额严格实施到位,用水定额在计划用水管理、超计划累进加价收费、城市居民阶梯式水价中得到普遍应用。
建设节水型社会。扩大节水型社会建设覆盖范围,至“十三五”期末,完成临海、仙居、天台三县(市)的节水型社会创建;加快节水型载体建设,建设一批节水型示范企业、单位和灌区。
推进“开源节流”。推动建立与城市水系统相协调的城市再生水利用管网系统,推进建设海水利用、雨水集蓄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工程。以节水型企业创办和企业水平衡测试为重点,促进工业水重复利用率的提高;以城镇供水管网节水改造、节水器具推广使用、加强公共用水管理为重点,全面加强城镇生活节水管理;定期开展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工作,适时开展农业灌溉制度研究。
全面推进水价改革。推行居民用水阶梯式水价,累进加价部分可用于社会节水建设和奖励。探索供水水源保护费用纳入自来水水价,专项用于水源保护。探索研究水资源资产化经营管理办法,建立水利工程水价与自来水水价以合理比例同步调整机制。合理确定中水与自来水的比价关系,建立鼓励使用中水的价格机制。严格水资源费的征收与管理,研究落实水资源费调价措施。
(四)水利投入体制机制多元化。
根据“两手发力”的新要求,更多地发挥市场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推进水利投资多元化。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融资机制,提高水利建设投融资能力。鼓励民营资本、外资、金融资本投资水利产业,支持民间和外商以各种形式投资参与经营性为主的水利项目建设和运营。盘活现有水利资产,先期整合产权明晰、效益良好的优质水利工程资产,通过资产融资等方式,巩固和提高现有水利融资平台融资能力,保障大规模水利建设资金需求。创新民间投融资管理,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加强洪水风险管理。
完善公共财政水利投入政策。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水利的投入,进一步落实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或从土地出让总额中提取2%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足额征收水利建设基金。加强对水利投入的绩效评价,确保增加投入的政策落到实处。
创新水利融资方式。推进水资源资产管理,整合盘活和理顺水利资产,做大做强水利融资平台,提高水利投融资公司融资能力。探索以水利、水电、供水资产及其相关收益权等作为还款来源和合法抵押担保物的融资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水利,探索创新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水利的措施。加大对农村“一事一议”群众筹资筹劳建设水利的扶持力度,调动群众自主自治自享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推动重大水利项目PPP试点。与相关部门机构加强协作,共同研究出台PPP项目产品定价、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力争探索开展椒江十二塘生态促淤、温岭市南排工程、三门金洋涂工程等3个PPP试点项目。
(五)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专业化。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把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纳入阳光平台,建设“事项全公开、过程全透明、监督全方位”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阳光工程网,实行专业化、市场化运作和监督,保障水利工程建设有序推进。进一步开放水利建设领域,完善水利建设市场信息平台和市场准入信用体系,探索负面清单式管理,利用市场机制增强工程建设和基层管理力量。按照全面依法行政的要求,依法加强规划管理和质量安全监管,依法对勘察、设计、科研、咨询、建设、施工、监理、检测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加强质量监督机构能力建设,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实施项目管理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到100%。
改进水利投资监督管理。适应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调整,加强水利投资使用监管,完善水利项目稽察、后评价和绩效评价制度,对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提高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创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严格依规组建项目法人,提高法人履职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大型、重要中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制,推行中小型水利工程集中项目法人的建管模式。研究推行项目施工监理集中招投标,大中型水利工程代建制、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模式。
完善水利建设市场信息平台。加大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息公开范围,力争实现项目法人、招标代理机构、设计、施工、监理、质量监测等单位及人员信息全公开。积极探索信用信息在企业资质申报、人员资格管理、工程招投标等方面的应用,进一步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
强化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管。逐步推行向全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强化水利工程全过程监管。合理划分市、县两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事权和责任,以建立健全县级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机构为重点,不断完善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加强和改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机制。整合规划、勘察设计、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力量,优化前期工作技术服务力量配置。设计、咨询等单位要服务大局,主动介入前期服务,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动工。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中介服务的效能。
(六)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标准化。
按照“建管并重”要求,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以依法落实水利工程管理责任制为关键,以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全面建立水利工程管理标准化体系为基础,以实施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为抓手,建立健全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和长效运行机制,实行水利工程全过程、各环节标准化控制和管理,大力推进水利工程市场化运行管理,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能。切实改变水利工程管理薄弱的状况,不断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做到管理责任、机构、人员、经费和制度“五落实”。以实行标准化管理为手段,提升农田水利管理水平,以深化建管体制改革为动力,构建农田水利长效发展机制。依法加强水域保护和管理,以河湖管理范围划界确权为抓手,实施水域保护蓝线行动,维护生态和谐的自然底线。
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编制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五年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充分运用水利信息化技术促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争取到2020年,实现全市大中型水利工程、水电站、重点小型水库标准化管理合格率达到100%。
加快水利工程及河湖划界。编制水利工程及河湖划界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完成80%以上重要水域(包括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界。
创新水利工程管理方式。按照集约化、专业化、物业化管理的原则,健全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经费保障机制,调整和延伸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管理范围,实行“以大带小”“以点带片”“分片统管”等工程管理模式;大力推行“管养分离”“政府购买服务”,培育水利工程物业管理市场及主体,研究水利工程物业管理企业信息公开,服务承诺和质量评价等制度;推动完善农村水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
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研究推行群众管理等多种管护模式,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项目扶持、信贷支持和“一事一议”等政策措施,探索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管理的积极性;探索小微型水利工程农民自治管理模式,开展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
完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化、区域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建立完善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机制,确保水利工程长久安全并发挥效益。
切实加强水域管理。严格控制水面率,实行水域占补平衡,并运用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强化河湖水域监控。深入推进涉水违法建设拆除工作,严格洪水影响评价制度和涉水项目管理,加强水域整治;以“河长制”为核心,健全长效机制,构建点、线、面结合的三级监管网络,推动水系管理常态化,实现标本兼治。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鼓励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
(七)涉水事务行政管理法制化。
按照“依法治水”的要求,贯彻执行水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水行政管理和执法的法制化水平。深化以“三张清单一张网”为重点的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健全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按照法治台州的要求,全面清理梳理地方性法规、规章和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制订立、改、废、释清单,适时提出修订意见。落实规范性文件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制度。强化水利规划体系建设,提高规划的指导性和约束性。深化水利执法体制改革,加快水事监督执法能力建设;鼓励群众监督举报,强化调查取证和现场执法,及时排查化解水事矛盾纠纷;探索联动、联合执法机制,构建水行政执法网上监督平台,严格实行行政执法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水行政执法效能和水平。加强水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水法治意识和水利依法行政能力。
加快转变水行政管理职能。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市级水行政审批事项,研究提出完善提升水利行政审批效能的办法。全面清理职责,依法设定权力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图。加强权利运行自律管理,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做好水利事权划分工作,研究制订省水利厅下放到我市的水利事权承接方案;合理界定市、县(市、区)水利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基本做到权责一致。
强化水行政执法制度落实。主要抓好责任制执法巡查制度、执法办案制度、培训与考核制度以及水政监察员行为规范等制度落实,做到管理有序,执法有章可循。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巩固常态化检查效果。坚持执法与宣传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宣传效果。
探索水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研究建立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和决策后评估、纠错制度以及法律顾问在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中的参与机制。开展综合执法改革,探索建立水利和公安联动执法、水利与有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建立水政执法与综合行政执法无缝衔接的监管机制。
加强水行政执法能力建设。积极开展水政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建立普法及全员法治培训长效机制,水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80%以上取得行政执法证。按照执法全过程记录和快速有效查处案件的要求,提升执法装备水平。
(八)水利行业能力建设信息化。
按照“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战略要求,主动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趋势,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和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继续强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四大技术的应用,加快建设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监管系统、水资源水环境监管系统、水务综合监管系统、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力争使防汛防台抗旱和水资源管理方面实现标准统一,管理分级,且实时、可视、可控的信息化管理;继续完善水政执法、工程建管、政务服务等信息平台,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发展。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和完善水文监测站网,拓展水文水资源监测服务领域和范围,提高水文信息安全保障水平。遵循“整合、共享、创新、服务”的原则,深入开展重大水利科技问题研究;大力推进工程带科研,以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为依托,加强水利应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加强水利智库建设,推动规划设计单位协同发展;严格岗位资格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加强专业队伍能力建设,进一步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深入推进水利系统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全面提升水利人才队伍综合素质,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推进智慧水利建设。规划新建约310个山塘水库雨水情监测站、1500个村口河道水情监测、2950个雨情监测,5400个村基层防汛会商、60座水闸远程控制、10个专题以及一批旱情监测、海塘感潮、流量控制、水质监测、水分蒸发监测、清视频监控、拓展监测站点和项目等;规划建设智慧水务云中心,搭建高标准硬件和软件平台;开展定期运行管理维护、资料调查测量、水质深化拓展等工作;开展全市灌区、水资源、河道、水保等标准化管理基础信息工程建设。
健全水文监测监管体系。加强水文测站设立和水文监测活动的行业管理,保障水文监测活动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准确性。建设完善水雨情监测站网,推进水文信息化,提高防汛防台抗旱的信息保障和服务能力。新建(改造)水文监测设施200余处;基本雨量站网实现全面标准化,水文、水位站网标准化率达到50%以上,流量站自动检测率达到50%以上,主要江河水文、水(潮)位站视频监视率达到100%。
加快水利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梳理事关我市水利发展的关键性科技问题,形成水利科技重点项目库,分期分批采取自主研究、联合攻关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方式,力争实现水利科技的重大突破。研究提高设计水平和设计创新的机制,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推进以工程建设带科研,加快先进适用水利科技的推广应用。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推进基层水利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提升管理和服务效能。运用市场机制,吸引专业人才向水利行业流动;健全水利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加快水利人才梯队建设和团队建设,着力培养一批全市有较高知名度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深入实施蹲点指导服务活动,在“五水共治”中锻炼水利队伍。
六、规划投资及实施计划
“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按照统筹规划、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分级负责、共同承担的原则,组织规划项目的实施;按照需要与可能,量力而行,提高效率原则,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和实施步骤。
(一)投资安排。
全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总投资914.0亿元,拟完成430.4亿元,结转投资483.6亿元。拟完成投资中,防洪减灾工程和水资源保障工程占比较大,分别达到225.0亿元和134.5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53%和31%。强塘固堤、平原扩排、开源蓄水、增供优调、兴水惠农、科学围垦、河湖综治、生态修复等八大类工程建设投资分别为18.3、206.7、68.8、33.6、13.6、18.6、45.5、3.5亿元。34项实施类重大工程拟完成投资约343.2亿元,占“十三五”规划拟完成总投资的80%。
规划投资按县市区分布如下:椒江区11.8亿元,黄岩区6.7亿元,路桥区23.7亿元,临海市61.2亿元,温岭市57.2亿元,玉环县16.0亿元,天台县22.2亿元,仙居县17.7亿元,三门县28.8亿元,市本级185.1亿元。
(二)分年实施计划。
安排项目实施计划时,要同时做到“三优先”,即优先安排“十二五”续建工程,优先考虑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事关安全的骨干工程,以及优先实施关系到防洪、饮水、粮食安全和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工程,以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同时,亦应重视非工程措施的投入,不断提升水利建设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
全市“十三五”分年投资如下:2016年38.8亿元,2017年68.4亿元,2018年94.4亿元,2019年114.7亿元,2020年114.0亿元。
表3 “十三五”水利规划投资估算分年度实施计划表
表4 各行政单元“十三五”水利建设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