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增强调,“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过去的一年,围绕绿色“黄金水道”,一些创新制度与做法正在推进。时间来到2017年,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保护,再次成为全国两会热议话题。
长江生态成两会热频词 黄金水道亟待“一盘棋”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长江,作为生态走廊的定位在近年被强化。
众所周知的是,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唐古拉山的雪山走来,奔腾6300多公里入海。但有调查表明,截至目前,长江经济带以21%的土地承载着全国近20%的石化产业,仅从重化工业产量看,长江沿岸就占到全国近半壁江山,集聚了全国超30%的废水。早在2012年,水利部水资源公告数据显示,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85亿吨中,有近400亿吨排入长江,几乎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
自此,长江经济带的绿色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一年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深入人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全面推进。
共字当头,统字引领。强调“休养生息”,在2016年9月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亦被重点提及。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基本遵循,也是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形成长江经济带发展强大合力的行动指南。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这意味着,长江的保护与发展将步入新的历史阶段。
在生态综合治理的“加法”上,发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水环境保护项目172个,安排专项建设基金支持环境保护项目274个,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长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修复。与此同时,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就如何守住资源利用上限和生态环境底线,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大保护积极建言献策。
如何切实做好“共抓大保护”,是摆在有关部门及长江经济带11省市面前的一道新课题。虽然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各地动作频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代表委员们看来,长江流域的水环境治理和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情况依然存在,流域治理手段缺乏。”对于长江流域管理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民进党中央在一份提案中这样写道。
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农工党中央提交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建议》明确,长江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现有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管权限划分,依附于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权限、取水许可管理权限等,没有体现入河排污特性,导致大排量、重污染的入河排污口未纳入流域层面管理。
而事实上,“长江流域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是水污染势头不能有效遏制的根本原因。”全国政协委员刘志彪指出。如何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理顺权利和责任,从而通过优化流域环境监管和职能配置来实现流域环境保护?在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看来,中央深改组通过的《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点方案》为此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从机构、编制、人员、职能、事权等工作层面,尽快明确监管体制和执法流程。
“长江生态修复急需‘一盘棋’的共治意识。”全国人大代表丁小强建议,尽快制定出台国家层面的长江流域保护规划,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控体系、全流域投融资体系,实现长江流域环境共治。对此,持有同样看法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亦指出,“‘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生态补偿机制是协调各区域长江生态的重要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