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遇冷 多重壁垒下如何重振市场
“作为我国环境保护实际需要的环境污染治理新模式,亦是今后环保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资本环保专家胥树凡曾如是说道。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污染已占总污染70%以上,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早在201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明确,规定排污企业承担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第三方治理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排污企业的委托要求,承担约定的污染治理责任。随即,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广泛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所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即排污者通过缴纳或按合同约定支付费用,委托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相较于传统治污模式,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在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排污者与市场上提供专业环境服务的第三方企业建立契约关系。也就是“谁污染,谁付费,专业化治理”,由专业化的环保公司来进行污染治理,而工业企业则通过付费方式购买环境服务。
站在市场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还是一个比较诱人的蛋糕。业界普遍预测,随着多地加速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催生专业化治污需求的同时,刺激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加速了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有舆论指出,2016年中国环境服务业行业收入约7628亿元人民币,到“十三五”末将增长至2.3万亿元人民币。
然而,政策出台近两年,第三方治理的市场至今仍未被打开。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我国环境污染治理长期沿用“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一直都是排污企业作为责任主体自行开展污染治理,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第三方治理模式一直是部分企业或行业的探索性实践。另据了解,污染企业和治理企业间权责不明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行业发展,急需厘清双方在第三方治理中的责任关系,解决发展难题。
“犹如星星之火,尚未形成燎原之势。”这是如今第三方治理模式的真实写照。在全国人大代表陈乃科看来,各领域第三方治理发展不平衡,市场低价无序竞争现象普遍,第三方和排污主体责任不清,第三方治理主体和市场的培育存在障碍,是目前第三方治理中存在的待解难题。
不清晰的商业模式是造成第三方治理的另一重壁垒。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指出,诚如“市政领域的商务模式非常清晰,本来就是政府责任,只不过采取市场化手段,委托专业化的环境公司来治理,所以政府的付费义务非常明确,支付体系也比较健全,有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等。”但在工业领域、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区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等领域的第三方治理,仍未有明确的“游戏规则”。
所幸,第三方治理如今仍被业界寄予厚望。在环保企业看来,更重要的是通过第三方治理为工业企业节约成本。诚如博天环境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赵笠钧就曾指出,他们在宁夏的煤化工循环水项目,一小时的循环水量就是32万立方米,在日趋增高的水价北京下,即使节约1%一年算下来也是几千万元的成本,这才是第三方治理带来的价值提升。与此同时,随着政府购买环保公共服务、PPP模式和环境监测社会化已陆续铺开,环境保护市场化进程正快马扬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