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节能环保网讯:生物质发电兼具经济、生态与社会等综合效益,是可再生能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被外界普遍看好,且已被各类资本锁定,看似将要面临一个快速发展期。但是业内普遍认为各种不确定因素正在增多,如环保、电价、政策、资金及技术方面。最为重要的是,作为主要原材料的秸秆在使用上至今未有颠覆性突破,是该行业发展的硬伤。
生物质发电的优势
首先,生物质发电有利于节能减排。秸秆焚烧是近年来造成北方地区大范围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农村农作物产量的大幅提升,秸秆的处理成为一大难题,大规模焚烧秸秆屡禁不止。生物质发电具备碳中和效应,且比化石能源的硫、氮等含量低,通过集中燃烧并装备除尘及脱硫脱销等设备,有助于降低排放,促进大气污染防治。运营一台3万千瓦的生物质发电机组,与同类型火电机组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
其次,生物质发电有助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生物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来源广泛、储量丰富,可再生且可存储。生物质发电原理与火电相似,电能稳定、质量高,对于电网而言更为友好;与同样稳定的水电相比,生物质发电的全年发电小时数为7000-8000小时。发展生物质发电是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替代化石能源、增加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以及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生物质发电亦可助力精准扶贫。生物质发电具有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等特点,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产业精准扶贫的利器。装机规模为3万千瓦的生物发电项目年消耗生物质约27万吨,如按每吨秸秆300元的收购价测算,将带动所在地区农户年增收入8000多万元。同时,围绕秸秆的收购、存储、运输等产业链条,可为当地农村提供2000个就业机会。
生物发电将要面临的问题
第一,环保压力会越来越大。随着近年全国大范围雾霾天气的持续的发生,国家和各地方相继出台了更为严格的《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河北、山东、河南等污染物限制排放重点省份,部分生物质发电厂已经开始被要求在严重污染天气,跟随环保应急响应机制联动限产或停产。当前所有企业锅炉烟气指标在线监测,早已经形成常态,那么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国家对大气环境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会有越来越多的地区执行“重点地区”排放标准。届时生物质直燃发电应考虑实现超低排放,秸秆燃料在其中如何定位,将将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会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第二,未来上网电价存在调整可能。2016年年底,国家能发改委下发文件 [2016]2729号,对光伏发电和陆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进行了调整。根据前期征集意见稿来看,生物质直燃发电赫然在列,说明当时已经考虑对生物质直燃发电调价降温了。再加上近年新能源的持续发展,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缺口2016年已经突破600亿元,那么就此推论,未来数年生物质直燃发电的上网电价存在调整的可能性。
第三,秸秆燃料优惠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兼具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目前产生生态环境效益的成本同样出自企业总成本,对此很多企业通过不同途径,向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反映,此项费用应从总成本中剔除,由政府承担,通过政策补贴等方式返还给农民或企业,实现环境收益由全体民众共享。现在全国很多省、市都出台了秸秆综合利用补贴,有的对企业直补,有的补贴到燃料经纪人处,不管最后收益的是谁,最终是促进了行业的发展,提高的秸秆燃料的综合利用。但是我们看到,很多政策都是2-3年的补贴期,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未来是否能持续下去,有待近一步观察。如果一旦去掉补贴,那么会不会给行业带来负面冲击,这将是生物质电厂又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四,市场竞争加剧,部分企业职能定位偏移。随着生物质直燃发电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的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疯狂的去采购城市剩余物,而忽略了本地秸秆资源的开发,甚至把已经建立起来的秸秆供应体系放弃掉。不重视本地秸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违背了企业在此选址建厂的初衷,是企业职能定位的严重偏移,会给地方政府不利用本地资源和不支持为本地发展的口实,将给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