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大量开发和深度利用,也产生了大量的工矿废弃物,经环保部门统计2015年共产生大宗产业废弃物量4512万吨,其中综合利用量966万吨,处置量3537万吨。为适应“绿色、循环、生态”的发展要求,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大宗产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力度,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大宗产业废弃物产生、处置及综合利用现状
大宗产业废弃物来源分为自然产生和生产过程中产生两种。目前,我市形成了以攀钢和钢城集团两家“双百工程”示范企业为龙头以及东立科技、兴辰钒钛等企业为骨干的综合利用企业群,工业产业链上的固废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综合利用,暂时不能利用的固废督促企业按要求进行了规范处置。
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一是通过翻渣冷却、打水固化、推渣作业、破碎磁选等生产工艺后,可回收近30万吨含铁料进入电炉厂重新熔炼,将磁选后的高炉渣加工成各种级配的矿渣碎石、矿渣砂和砂石混合料等矿渣建材产品,基本实现攀钢高炉当天产生的炉渣,当日处理完成。二是攀钢针对高炉渣提钛产业化关键工艺技术开展了研究,建设了高炉渣高温碳化—低温选择性氯化生产四氯化钛1万吨/年中试线项目,目前已具备利用四氯化钛通过氧化工艺生产二氧化钛、利用二氧化钛生产海绵钛和氯化法钛白粉的技术能力,正在积极推进产业化工作。
提钒尾渣综合利用:兴辰钒钛、柱宇钒钛等地方民营钒制品企业通过焙烧、浸取、沉淀等工序利用提钒尾渣生产五氧化二钒,将残渣钒含量由0.8-1%降到0.4-0.6%。
钢渣综合利用:钢渣经破碎、磁选,根据其含铁量不同分别产出回用于炼钢的钢铁块和磁选铁、回用于烧结的磁选粉;尾渣主要用于铺路和作复合水泥混合料、混凝土掺合料等。
冶炼除尘灰和尘泥综合利用:主要是通过磁选、造球等返回到冶炼工序以及提取钾、锌等有价元素。
煤矸石综合利用:主要用于发电及生产建材,建设了3个共装机87万千瓦的煤矸石发电厂,年可消耗高热值煤矸石近300万吨;利用煤矸石生产多孔砖企业约60家,其中产能1亿匹以上企业4家,部分煤矸石用于煤矿井下充填及回填造地等。
钒钛磁铁矿剥离围岩综合利用:规模化利用剥离围岩再选铁精矿和钛精矿,通过破碎、预抛废、阶磨阶选、重选--强磁或磁浮联合选矿这样一条工艺路线,年综合利用低品位矿约2500万吨,另外利用选矿抛尾废石生产建材骨料、铁路道砟石等项目年可消耗剥离废石约2000万吨。
钒钛磁铁矿尾矿再利用:利用尾矿再选钛精矿和铁精矿,通过磁选、筛分、精选,回收铁精矿,螺旋水力分离、摇床分离、浮选,回收钛精矿。
硫酸亚铁综合利用:东立科技、圣地元等民企攻克了高比例掺烧硫酸亚铁制硫酸的技术难题,将掺烧比例提高到60%,四川金沙纳米公司以硫酸亚铁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超细铁粉已供给某军工研究所,钢城集团瑞天环保公司投产了以硫酸亚铁为原料生产净水剂生产线。
二、政策支撑及技术创新
(一)突出政策保障
我市立足产业废弃物的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抓好总体部署。积极争取各种政策机制,兑现落实优惠政策,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企业开展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为24家企业办理了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帮助钢城集团渣钢渣铁高效回收生产线等4个项目争取到国家发改委“双百工程”专项资金3507万元,帮助攀钢、龙蟒、安宁等3家企业争取到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专项资金12.5亿元,帮助攀钢高炉渣提钛综合利用、金沙纳米1500吨/年超细铁粉等项目争取到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1.2亿元。
(二)突出创新引领
一是强化科研平台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了国家级钒钛科技孵化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钒钛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级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42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3个),取得了钒钛产品标准制(修)定权。
二是强化院地校地联动。多次组织“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院士行”活动,邀请行业知名院士、专家来攀考察和技术讲座,组织主要企业与研究研所、高校等签订针对性的课题攻关协议,加快重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委托中国工程院牵头完成了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战略研究,其中包含了工业“三废”资源综合利用子课题。
三是强化科技攻关。针对技术瓶颈,积极组织开展剥离矿综合利用、尾矿综合利用、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提钒弃渣综合利用、硫酸亚铁综合利用等科技攻关及产业化研究。特别是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攻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具备了产业化基础,将实现从废弃的高钛型高炉渣中回收二氧化钛80万吨/年的能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深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推进我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我市计划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条;二是加快攻克重大关键技术并实现成果转化;三是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重大项目建设;四是加大企业主体培育力度;五是推进园区生态化改造;六是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七是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