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
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全国约有19.4%的耕地调查样点超过
土壤环境质量限量标准。随着国家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踏上新台阶。只是,前路坎坷,如何破局?
瓶颈尚未打破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长路漫漫
伴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工业化阶段,高速发展的工业给环境带来大量的重金属污染,自2005年以来我国逐步进入重金属污染事件高发期,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问题屡见不鲜。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形势越发严峻,如何治理好土壤中重金属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要在短时间内卸掉土壤不能承受之“重”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2014年公布的《全国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土壤环境总超标率为16.1%,镉、砷、铅、铬、汞等重金属污染尤为严重,成为土壤中长期存在的“毒瘤”,这些污染物质一旦进入土壤可以持续几个世纪,通过皮肤接触、受污染水源和受污染作物三种途径进入人体,导致人体细胞发生癌变。
据报道,土壤重金属主要污染物元素中,汞、镉、铅、铬、砷被称为“五毒”,人体铅含量超标容易引起贫血,损害神经系统;砷含量超标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紊乱,并有致癌的可能;长期摄入微量镉容易引起骨痛病;如果急性汞中毒,则会诱发肝炎和血尿……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显而易见。
有专家表示,土壤遭到重金属污染后,有害重金属将通过水、农作物等途径,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而且重金属污染影响面很广,受害者众多,难以治疗,是公认的“公害病”。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
频繁发生的重金属污染事件造成了强烈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6年5月底国务院正式发布“土十条”,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出全面战略部署,至此,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大幕正式拉开。
此外,2017年6月21日,环境保护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对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的热点问题进行回应。环保部土壤环境管理司司长邱启文在发布会上介绍,“十二五”期间,国家出台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总体来说,防治成效比较明显。
截至2015年底,全国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排放总量较2011年下降1/4左右。从突发的涉重金属事件来看,2012年至2015年平均每年发生涉重金属突发环境事件不到3起,与2010年、2011年每年十几起相比明显下降。
2017年6月22日,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草案规定,禁止在农用地排放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含量超标的污水、污泥、清淤底泥、尾矿(渣)等;禁止在农用地施用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畜禽粪便、污水、沼渣、沼液等。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瓶颈
“受技术不成熟、资金不足、评估标准模糊三大问题影响,我国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重金属与土壤修复委员会秘书长刘阳生说。
据了解,技术不成熟是困扰我国土壤修复最大的难题。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量大面广,决定了任何成本高昂的技术都难以大规模推广,也使国外主要针对小块土地修复的技术在国内难有用武之地。
正是由于技术支撑能力不足,尚未系统开展工业企业重金属污染排放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重金属污染的面积、种类和水平不清,相关基础调查、风险评估、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业扶持和制度政策等滞后于污染防控的需求。另外,资金不足也是瓶颈之一。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策略
据中国矿业报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强调,根本解决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问题,是应加强我国土壤保护战略。而土壤保护战略的推动继续解决5个问题:土壤资源流失,土壤退化加速;肥力失衡,耕地急需培养;土壤污染加速,区域污染突出;科技支撑薄弱,急需技术创新;社会保护意识薄弱,法律有待健全。
赵其国院士表示,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出了尽早推动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建立部门统筹,协调与联动的监督监管机制,还需实施源头控制,加强监管,落实制度,政绩考核。
一是尽快制定国家及地方土壤环境的重金属质量标准,且质量标准要分区治。因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污染使得治理变得多样性。二是要按元素、按规范治理。同时,要规范土壤中金属高背景值区的生产与开发,防止叠加污染及迁移扩散。要规范开发、加强监管、评估风险、调整种植、防止污染。三是加强土壤中金属污染治理修复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研创新研究,包括加强技术研究、技术创新、资源回收、环境监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