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出于对建设环境生态效益及微环境雨洪管理的考虑,应用被动式雨水收集技术,实现了雨水管理的目标,呈现了野生花园效果,我们将其称为“雨水花园”。今天就给大家分享雨水花园的由来,及万科应用的项目。
「高楼林立、水泥森林,却无法阻挡我们对自然的向往。
大树、草坪、鲜花,是自然给我们的慰籍,流水潺潺,润物无声。」
“雨水花园”的概念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美国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郡(Prince George's County),开发商在建住宅区的时候希望用一个生态滞留与吸收雨水的场地——称为“雨水花园”——来代替传统的雨洪最优管理系统(BMPs)。该区每一栋住宅都配建有30~40m²的雨水花园,建成后的追踪监测显示,雨水花园平均减少了75%-80%地面雨水径流量。雨水花园被美国环保署认为是降低城市非点源污染的最佳管理方式。
波特兰唐纳德溪水公园(2010年,4000 ㎡)在市区中心利用地形的低点,汇集周围街区地表的雨水,收集到的雨水经过坡地上植物过滤带吸收、净化,最终将多余的雨水汇集到坡地下方的水池中
过去几十年来,欧美国家的设计师已在城市设计的各种尺度上,对雨水收集管理进行专项设计,各种形式的雨水花园在世界各地广泛地建造。很多国家已经将生态方式的雨水管理上升到制度层面,把雨水控制和环境保护的细则写入Master Plan(总体规划)指导新的区域建设。
澳大利亚爱丁堡雨水花园(2012年,700㎡)解决公园中央的树木水分供给的60%,解决了墨尔本旱季公园缺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