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通知,确定44个重大市政工程领域重点
PPP项目,发改委将组织专家对重点PPP项目进行指导支持,打造PPP项目精品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业内人士指出,从行业来看,市政工程类项目入库数量占比最多,由此可见水体治理、垃圾处理和地下管廊等公共事业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进入2017年,随着《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及《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实施,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也进入快车道。日前,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会主任、中国市政工程协会会长金德钧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2017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保持在8%左右,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成为稳定投资及稳增长的主要力量,整体规模预计约为16万亿元,市政工程建设行业在未来仍将保持较高的景气度。
各地投资规模
持续增长
2017年,很多省份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均在千亿元之上。而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领域、“城市双修”(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等建设项目投资,均占据重要地位。
日前,记者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广东2017年开工建设广汕客专等6个铁路项目、韶关市翁源至新丰等7个高速公路项目。浙江集中开工的624个项目中,综合交通项目74个,总投资1963亿元,占比24.8%;城市基础设施项目132个,总投资2039亿元,占比25.8%,两项加起来比重超过一半。河南省2017年首批签约的108个PPP合作项目,主要涵盖重大市政工程、交通基础设施、城市供水、水道整治等方面,总投资规模近3800亿元。贵州仅高速公路项目就有11个,预计总投资1664亿元。新疆也将重点实施交通建设五大工程。而在铁路建设方面,预计2017年总计划投资完成8000亿元。这些将有效拉动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能够有效带动下游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记者梳理发现,与基建投资密切相关的铁路、公路、钢铁、水泥、水利建设等细分行业内179家上市公司2017年上半年整体业绩表现突出。对此,前瞻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分析师吴修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基建类公司2017年上年度业绩整体向好,与2016年基建投资增速维持高位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的新阶段,预计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8%—1.0%,到2030年将达到65%左右。受此影响,水泥、钢铁等与基建相关的板块开始活跃,持续上涨。
天津城建大学副校长、天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博士王建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政策与市场形成合力,有利于基建板块行情的继续演化。
“城市双修”
成未来蓝海
王建廷还指出,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摊大饼”式、过度开发野蛮生长式、大拆大建中的“浪费性建设”等弊端日益显现。随着市政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保养日益受到重视,“城市双修”已成为市政工程中的蓝海,将吸引更多的竞争者。
金德钧认为,目前,国家已将城市生态修复工作提升至重要地位,“城市双修”工作势在必行。今后刚性需求仍然很大,特别是在城市地下管廊建设、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空间布局等方面的问题还比较多,亟须修补完善。
据初步测算,“城市双修”中仅生态修复与重构市场空间就将达到近3000亿元市场规模。金德钧认为,城市修补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更新,也是一项长期的大规模的系统工程。城市修补,既要保护原有肌理,又要允许建设发生,新老巧妙结合成为关键。
资金短缺
成为头等大事
据记者了解,《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系首次编制的国家级、综合性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十二项重点任务。
“现在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最好的时候,但是对企业来讲,也面临一个问题,对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巨额的投入需求,仅靠政府投资或开发性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在这方面政府应采取措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中铁三局广东公司党委书记张文德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山东省德信建设集团董事长安家州也指出,目前,“城市双修”工程项目已成为建设企业抢手的“香饽饽”,但项目资金短缺依旧是企业的头等大事。
对此,金德钧指出,市政工程要和PPP模式紧密结合,以补齐资金不足的短板。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大力推行PPP模式,发动社会力量,推进市政工程建设工作,真正把《规划》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