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赫赫有名的头号危险废物,它具有传染性、潜伏性等特种,它天生自带资源属性,但却常常被黑心商人违规利用……没错,它就是
医疗垃圾。当前,我国医疗垃圾处理仍旧遭遇“黑白灰”的威胁,对症下药,根除恶土,才能真正迎来医疗垃圾处理的春天。
遭遇“黑白灰”威胁 医疗垃圾处理路在何方?
2014年4月,媒体曝光陕西省某医院护工非法倒卖
医疗废物;2016年,长沙查封十余吨黑心棉,撕开棉絮里面有医疗废物;今年6月,湖南省汨罗市古培镇140多吨医疗废物和医疗垃圾被碾碎销售给“下线”;不久前,南京查出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团伙从多家医院回收一次性输液袋、输液瓶等塑料、玻璃制品进行转手倒卖……
医疗垃圾,不得不治
环保部发布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医疗垃圾有“头号危险垃圾”之称。污染环境、传播疾病等,使得不少人谈医疗垃圾而色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头号杀手”,被非法回收、倒卖、粗加工,摇身一变成为餐具或玩具或日常生活用品,诸如此类的案件时见报端,不断冲击着民众的视野。
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为了破解广大百姓就医难困境,医疗服务机构在基层迅速蔓延,民营医院、诊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纷纷拔地而起,加上民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就医人数也只多不少,医疗垃圾的日产生量达到了一个峰值。
无论是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还是站在公共安全的立场,对医疗垃圾进行妥善处置,已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精准把脉,找出病症
为了强化对医疗垃圾的管理,国务院在2003年出台《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定期监督检查或者不定期抽查,并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定期交换监督检查和抽查结果。
然而,初衷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由于法律漏洞的存在,以及惩处力度的不够,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真正落地。反观近几年出现的医疗垃圾事件,不少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并没有履行上述监督检查责任,而医疗卫生机构也并没有按照正规的流程妥善处理医疗垃圾。
而作为核心环节之一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公司,多以民营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民营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第一要义,容易导致覆盖面不全的困境。
据一位不愿具名的从业人员透露,相对分散或偏远地区,诊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产生的医疗废物相对偏少,不少企业以运营成本为由的,拒绝签订合约,导致部分医疗垃圾“流落人间”。这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疗垃圾被违法处理的风险。
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综上分析,在医疗垃圾的处理方面,我国仍旧面临着“黑白灰”的威胁,即:“黑色”利益链滋生、法律法规空白、监管存在“灰色”地带。
摸清了病症,接下来便是对症下药。根除“三色病”,就需要开出以下三剂“药方”:第一,强化环保部门和卫生部门的协作,斩断黑色利益链条,不让非法之徒有机可乘;第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违法成本,让法律法规不留空白地带。第三,强化每一个环节的监管,消除医疗垃圾处理单位及医疗工作人员的灰色生存土壤。
当然,作为一件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大计和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事业,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部门仍旧需要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进一步促进医疗垃圾处置的产业化进程,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协作配合,让医疗垃圾尽早迎来破冰之旅,最终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