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汉市发改委对外发布了“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三年行动成绩清单”。该“成绩单”显示,近三年来,武汉市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多渠道利用
工业副产石膏等大宗固废,全市工业副产石膏100%得到利用,仅此一项就“淘金”50亿元。
武汉是我国有名的重工业城市,其重化工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该市发改委环资处负责人介绍,重化工业一直是当地的支助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数轮重组升级,目前还有数十家大中型石化、磷化、盐化企业和电厂分布在武汉三镇。其中,火电厂和磷化、盐化企业要产生大量的以硫酸钙为主要成分的副产品或废渣,俗称化学石膏或工业副产石膏,尤以脱硫石膏、磷石膏为甚。长期以来,这些工业副产石膏因无法得到综合利用,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严重影响了江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城市环境。据了解,武汉市工业副产石膏主要来源于华能发电厂等燃煤电厂以及中东磷业、清江化工等企业。2013年以前,基本上以简单堆存为主,历年堆存量超过600万吨。
“其实,工业副产石膏经过适当处理,可以替代天然石膏用以发展建材。”这位负责人表示,所谓“废渣”实际上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为了破解工业副产石膏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难题,促进资源综合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推动产业升级,武汉市发改委于2013年开展了全市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积极为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推动市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武汉市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14~2016)》(武政办〔2013〕174号),同时,会同市经信委、市财政局配套制定了《武汉市工业副产品石膏综合利用项目支持办法》(武发改环资〔2014〕177号)。政策出台后,武汉市循环经济发展引导资金每年平均安排约700万元补贴资金,鼓励企业使用工业副产石膏。亚东水泥、北新建材、华武新材料、华升阳等建材企业纷纷响应号召,成为消化工业副产石膏的“主力”。与此同时,武汉市新洲区、东西湖区、江夏区等地方政府积极出台配套政策,支持辖区企业为工业固废“找出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形成包括19家企业的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产业集群。
政策助力,变废为宝,武汉市工业副产品石膏综合利用率三年翻番。2014年,该市利用工业副产石膏的企业15家,当年工业副产石膏实际产生量120.5万吨、利用量52.33万吨,利用率43.43%;2016年,全市利用工业副产石膏的企业增至21家,当年石膏实际产生量105.8万吨、利用量98.38万吨,利用率达到92.98%,实现并超过了“三年行动方案”提出的到“2016年全市工业副产品
石膏利用率要求达到70%”目标,大大超过全国2016年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率51.5%的指标水平。据悉,目前该市新增的工业副产石膏已全部得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