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
土壤污染形势严峻,政府近年来也在不断加大治理力度。在需求扩大的前提下,
土壤修复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和投资金额逐年上涨。不过这也表明,市场竞争会愈发激烈,如何找准方向,牢牢把握住机遇呢?
无论是水还是空气,一旦受污染就会立刻被察觉出来,但是一块土地是否健康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发现。根据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展开的首次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来看,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甚至是耕地的污染情况都不容乐观。
除了硬性数据,近年来土地重金属指数超标现象也屡有发生,受到了广泛关注。这也导致我国加快了政策法规以及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善,“土十条”就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全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的纲领性文件。此外,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已经提交审议,有望尽快落地。
业内专家称,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壤污染修复需求显得尤为突出。而且在有关部门发布的《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中也能看到,土壤修复行业在“十三五”期间有望成为发展空间最大的环保细分行业。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4年土壤修复工程项目的数量同比上涨超过40%,2015年项目签约金额达到了21亿多,同比增长近7成。由此可见,在需求上涨的前提下,土壤修复工程建设进度加快,相关项目从数量和投资额双方面看都获得了持续增长。
需求的爆发牵引资本涌入土壤修复市场,根据研究机构测算,场地、矿山以及耕地三个类型的土壤修复产业近期有望带动3000亿6000亿投资,远期或达4万亿到8万亿。而在接下来的3到5年内,土壤修复市场的景气度仍将不断提升,业界也普遍保持乐观预期。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土壤修复市场的景气度居高不下,潜力更是颇为可观,这意味着想要分一杯羹的大有人在。市场蛋糕庞大,却并非谁都可以稳立不倒,抢占份额的竞争将吸引众多资本,甚至会跨界者寻找机遇。显然,并购潮的出现已经打响了混战的第一枪。
公开资料显示,仅2014年,土壤修复企业就新增了千家有余;2015年,上市的,并购的络绎不绝,如博世科、世纪星等;2016年收购热潮继续,新三板登陆以及IPO企业越来越多;2017年,跨界资本,业务延伸,由单一转向综合型的企业比比皆是。
有人说,土壤修复产业格局愈发扑朔迷离,看不清形势。不可否认,短期来看,市场爆发速度远没有企业蜂拥速度快,让人有一种其实市场并没有那么大的感觉。而且市场秩序建立仍需要时间,众多参与者分割一方,行业集中度不够高,产业链连通性有待加强。
所以按照这样分析,不少业内人士提出,未来的市场将偏爱拥有综合污染治理能力的企业。这一方面与土壤污染条件复杂,对技术要求较高有关,另一方面,“全面而专业”的核心优势确实能为综合型治理企业赢得商机。
但是也要清醒得认识到,在一个领域专精专研或许并不难,但是全产业链延伸就需要在技术、管理、商业模式、运营体系等方面投入更多。在无法兼而顾之前,关注细分领域发展,扩大业务优势才是较为适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