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农村水污染已经成为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中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本文来自一位从事环保行业8年的环保从业者,他针对目前小城镇及农村污水治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思考,希望给您带来启发与帮助。
目前,国家对小城镇和农村污水治理的决心和力度不断加大。经过近十年的治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个领域从一开始暴露出来的问题或者痛点至今依然存在,行业中也不时传出乡镇污水治理难的言论。
对于此问题,专家学者众说纷纭,各有说辞,总结一下普遍结论为:1、水质水量变化太大;2、管网铺设问题;3、传统工艺不适合;4、运营不起;5、没有专业维护人员。
记得五年前谈乡镇污水处理难度时大家就在说这些问题,现在很多行业内人士还是在说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真的难以解决?
简单分析一下这些难点:
水质水量变化大,这点不可怕,通过调节池可以解决,关键是要准确确定变化系数及指标的变化规律。
管网铺设有问题,没有捷径可以走,好好铺设,重视它。
工艺不合适,大家往往强调的是传统工艺不合适,但全国那么多环保公司,针对性和适用性很强的生化工艺(本质上也是传统工艺)完全可以处理全国任何地方的生活污水。
运营不起,需要澄清一下,能不能运营的起和想不想运营的起是两回事,这应该也不是什么问题。
没有专业的维护人员,现在各个厂家的生化工艺,不说自己能实现无人值守自己都觉得low,日常运行过程中只要保证几个关键参数在一定的范围内,出水基本上没有问题,运维人员每天的工作也就是调调阀门,动动触摸屏,受过9年义务教育的人应该都能完成此操作,退一步说真出现问题了厂家的售后肯定也能跟上,这好像也不是问题。
这么一看,之前的问题似乎都不是问题。那真正的问题来了,村镇污水治理到底哪里“难”?
由于笔者从业经验有限,不下定论,在此举几个例子。
1、笔者曾接触过一个乡镇项目,设计水量1200m3/d,不考虑变化系数,各种污染指标参考经验标准,其中
COD指标按300设计,氨氮按35设计,总磷按照3设计,中规中矩,技术上完全没有难度。此外,即使没有变化系数,还是设计6小时调节池,施工方认认真真安装管道,设计院踏踏实实选用成熟稳定运维简单的工艺,很快污水处理厂就建好了。但实际运营时COD大于1200,最高时达到1700,水量不到600,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最后查明原因,发现该乡镇有一个较大的食品加工厂和一个猪肉制品加工厂,贡献了很大的COD。问题很快就找到了,但由此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前期的设计指标怎么来的?
2、另一个乡镇项目,水质水量还是按照常规值设计,考虑到人们的生活习惯,考虑了一定的变化系数。同时担心有管网问题,所以认真排查了管网问题。实际运营过程中,一开始没有任何问题,但运营一年后发现,水厂的水质水量分为两季,不是雨季和旱季,而是农民工返乡季和离乡季,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随之而来的就是水量超过了平时的三倍以上,COD、氨氮等指标严重超过设计指标,给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生化系统平时饿习惯了,突然大鱼大肉,险些崩溃。因此还是那个问题:之前的设计水质水量怎么来的?
这样的例子应该不算少。
现在很多环保公司把业务拓展到农村污水治理,各种工艺层出不穷,前期水质水量的制定还是按照人均多少进行设计。但这样的设计真是基于农村人口的用水习惯吗?只要在农村呆上一段时间,不难发现农民朋友们的生活其实是一种出于节约为目的的天然、经济、环保、可持续的形式,比如,粪便排入简易化粪池,最终厌氧发酵作为有机肥使用,洗菜洗漱等废水用于浇灌花花草草,大部分剩菜剩饭作为阿猫阿狗的主餐,这么一来主要的废水被消耗了七七八八,真正往外排的也就是一些含有洗涤剂的废水(洗衣服或者洗碗时产生的)。这就是为什么乡镇污水处理厂特别是乡一级的污水处理厂进水COD等各项指标普遍偏低,废水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泛白,一曝气就冒泡沫的污水。这样的废水水质和水量还能用传统思路去设计吗?
以上的观点描述,不置可否,纯属个人法,没有深究逻辑关系。但出发点只有一个——发现真正的问题,解决问题!其实方式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