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各级工业园区超7000家,在承接产业集聚、推动经济发展中贡献重大。但在几何级增长的同时,却也成为污染集聚区,仅有2-3成园区环境达标。
记者梳理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情况发现,工业园区环境污染已成共性问题。全国31个省份中,天津、山西、江苏等8成以上地区,因此被督察组点名。尤其在县级及以下工业园区,盲目扩张造成的“园区围城”,及运营中的违规生产、超标排放、监管缺失等因素,导致园区环境隐患不断。
“合法”园区缘何污染不断?
随着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的下沉,工业园区环境问题“自查自纠”正在进行。针对污染较为严重的化工园区,现有约230家中计划关停100家。在化工大省江苏,南京、南通、苏州等地均提出,今后一律不批新的化工园区、一律不批化工园区外新扩建化工生产项目、一律不批化工园区内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或长期不能稳定运行企业的新改扩建化工项目……
早在2012年,环保部便发布《关于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除各省市,中国石化联合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相关协会及企业,也被列为印发对象。2015年,环保部再度出台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强化工业园区环保工作。在新环保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基础上,不乏各地自行出台的管理制度。
如此重拳之下,为什么还有的合法园区却污染不断?
北京能泰高科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能泰高科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总裁赵士学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我们从公开资料中得知,有的石化园区,实际招商并未达到预期,仅引入寥寥几家石化企业。因征地、建设、配套等已经完成,不得不引入其他类型企业。前期,园内污水处理、固废处置等配套设施,均按照石化企业标准来设计,并不一定符合其他企业的要求。另一方面,招商体量若达不到其设计的配套能力,容易出现设施设备“吃不饱”现象。运营即亏损,最终或沦为‘晒太阳’工程。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马勇坦言,因新老问题叠加,工业园区环境治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从“非常态”向“常态”转变,将历经一个艰难的阵痛期。
8月上旬,由环保部牵头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环保自查工作拉开帷幕,以进一步强化园区管理机构环境监管责任,督促园区主动排查环境风险。
第三方治理:以市场之手根除环境沉疴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样的乱象有望得到整治。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即排污者通过缴纳或按合同约定支付费用,委托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是我国在环境治理市场制度上的重要创新。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污染已占总污染70%以上,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已正式印发《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意见》,推行排污者通过缴纳或按合同约定支付费用,委托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提高污染治理效率,降低污染治理成本,促进环保企业健康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近期,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实施意见》),旨在进一步推行第三方治理模式,指导全国各地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实施意见》围绕加快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以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为导向,推动建立排污者付费、第三方治理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有机结合的污染治理新机制。
针对情况比较特殊的环境污染治理公共设施和
工业园区污染治理领域,《实施意见》提出,以工业园区等工业集聚区为突破口,鼓励引入第三方治理单位,对区内企业污水、固体废弃物等进行一体化集中治理。此外,政府作为第三方治理委托方时,因排污单位违反相关法律或合同规定导致环境污染,政府可依据相关法律或合同规定向排污单位追责。
监管严格使得环保支出成本成为工业企业必须支出,成本内部化有效推动企业环保治理成本的真实化和显性化。赵士学认为,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模式需要从“谁污染,谁负责”向“排污者负责、第三方治理、政府监管、排污者和第三方治理企业通过合同相互监督约束”的治理模式转变。第三方治理取得的污染物减排量,计入排污单位的排污权账户,由排污单位作为排污权的交易和收益主体。
据悉,中国水环境综合服务商能泰环保一直致力于水污染控制及资源化、水生态环境治理、海水淡化及大气污染治理等领域。具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尤其在极难处理的工业水务领域、特种废水领域、黑臭水体治理及流域治理领域具有国内外领先工艺技术及项目实施。公司水环境领域的“投融资、设计研发、工程建设、生产制造、托管运营”全产业链业务,以领先的工艺技术和装备为依托,正在走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水务企业。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今后我国环境保护转型发展的大趋势和必然方向。”中国资深环保专家胥树凡曾指出,随着多地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推进,在催生专业化治污需求的同时,刺激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加速了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国内机构普遍预测,整个“十三五”期间,环境治理整体产业链投资体量将高达逾2万亿元。
生态智慧型工业园区将成园区分水岭
自1980经济特区成立以来,工业园区飞速发展。至1992年,中国出现一股“开发区热”。提到工业园区,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高能耗、高污染。目前国内工业园区存在诸多问题:园区环保管理能力参差不齐、省级以下工业集聚区存在监管盲区、工业园区管理方式存在漏洞、污染治理水平参差不齐等。如何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工作,使水环境治理更加便捷、高效,已成为水处理行业关注的重点。
9月26日,由中国化工学会工业水处理专业委员会、国家工业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2017全国工业园区水环境治理及提标改造高级研讨会”在石家庄举办,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前副司长胥树凡,就新形势下企业做好环境保护的策略和路径进行了解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周律、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黄辉分享了工业废水处理的先进技术及相关技术标准等内容。北京能泰高科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工业园区高浓度有机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方案》成为此次研讨会的重要成果之一。
随着园区的发展,环保政策的驱使,环保标准的严格,中国园区发展和管理模式必然朝着绿色化、智慧化、循环化的方向迈进。会议认为,未来,在完善工业园区的基础配置,保持稳定安全运行的前提下,通过循环化改造,搭建金融融资平台、环保节能以及安全应急平台,在废水处理、化工行业VOCs综合整治、危废处理等方面,科学地利用先进且适用的环保技术,重视并加强基础数据的采集、确保应急通信网络的畅通、监测预警全覆盖、优化应急预案体系、强化信息支撑,最终实现园区建设管理有效率、决策有数据、监管有手段、查处有依据、需求有反馈的生态智慧型工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