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治理正在成为城市水环境整治的重点项目,国家重视,地方响应,力争完成2030年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目标。业内人士表示,黑臭水体治理要从内外源控制上着手,以
水生态修复为先,踩好点,重构城市水循环,充分发挥示范项目的标杆作用。
黑臭水治理“有门道” 还河于自然从这几点做起
水污染防治正在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而黑臭水体被视为城市水污染防治重点对象。为此,相关的工作指标和行动规范频频落地。按照《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住建部和环保部早在2015年就发布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并且2016年住建部还补充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排口、管道及检查井治理技术指南 (试行)》。2017年更是黑臭水治理的大年,两部委年初就下发了《关于做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相关城市黑臭水整治年底见效。
在各部门的协调合作下,地方黑臭水体治理明显提速,经确认的2100个黑臭水体目前完成治理率达44.1%。不过,一部分地区黑臭水体治理进度还比较之后,业内人士也提醒称,黑臭水体治理不能仅仅看表面,其根本是外源污染控制和内源污染消除。
需要认识到的是,黑臭水体的形成源于有机污染物含量过高,形成缺氧和厌氧环境,加速有机物腐败和分解,产生恶臭物质。所以,黑臭水体治理要精准判定其污染性质,通过截断污染源,清除和固化内源污染物等方式进行综合整治,有效打击。
同时,内外源污染物控制只是黑臭水体治理的方式,彻底根除污染仍要从恢复水体自净能力,水环境生态功能方向着手。治水的目的也在于保水,保水的最好方式就是修复,我国普遍采用的高效技术就是生物修复技术,高效益、低成本、操作灵活,更有利于水生态恢复。
业内专家认为,水生态修复可以从生境重构、生境调养以及生态监控三方面下手,保障黑臭水体治理的科学性和长久性。另外,黑臭水体治理还应提高突发应急污染处理能力,比如强降雨冲刷,管涵沉积污染等,快速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破坏进一步扩大也很重要。
当然,黑臭水体的“踩点”治理同样重要。踩“重点”,踩“关键点”,从科学的角度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制定系统解决方案,让治理行动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提高黑臭水体治理效率。尤其是夏季水体黑臭多发时期,应确保城市排水通畅,力争做到雨污分流。
针对这个问题,中科院院士张杰发表的主题演讲就阐释了雨水循环和黑臭水体的关系。张杰教授认为,雨污也是黑臭水体污染源之一,这归结于我国城市雨水径流控制缺失。城市降水径流对水体污染非常严重,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将和城市雨水循环通道构建结果息息相关。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响应黑臭水体治理的号召,不少省市率先成为了治理范本,比如江苏省。江苏省自2013年开始就介入先期水体治理工作,今年2月更是启动了“263”专项行动。截至目前,江苏省通过“拆、截、清、修、引、策、管”七大环节完成了多项治理工程。
根据江苏省的经验,黑臭水体治理最重要的就是“标本兼治”,本着“还河于民”的原则,坚持“一河一策”,鼓励全民参与,切实做到生态修复为先。从全国黑臭水体治理项目进展来看,其中不乏可复制样本,如北京市平谷区水质改善治理项目、海口市五大综合治理项目、贵阳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深圳前海湾水系西乡河黑臭水体治理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