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传统杀虫剂,改用对环境无毒害的杀虫灯;农民房屋拆后留下的木材用来建设新区、美化环境;工业污染的棕地经过治理成为郊野公园;有两百多年历史的门房作为传统文化遗产被保留供游客参观……10月17日上午,国土资源部
土地整治中心会议室内,一场热烈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正在进行。
一张张幻灯片不停变化,展示着土地整治项目景观、工程细节,6位来自比利时、德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的土地整治领域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了中国生态型土地整治取得的进展,并围绕生态型土地整治理念、规划设计、监测与评价、工程措施等提出建议。
应部土地整治中心邀请,10月10日~16日,专家们赴四川、上海调研了高标准农田、村庄综合整治、郊野公园等土地整治项目。专家充分肯定了中国土地整治项目采取的诸多生态友好型措施,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田耕作条件、村庄革新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等给予了高度评价。
为促进生态型土地整治健康发展,专家建议,应把低碳、生态理念落实到项目各个环节、细节之中,真正实现“土地整治+”的理念。一是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以便项目验收后能持续发挥生态措施的作用。更多使用沼气、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采取措施提高土壤含碳量。二是建立健全生态影响评估机制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量化机制。学习借鉴国外生态平衡表的做法,科学测算、真实反映项目前后生态效益,并采取相应补偿措施。三是注重公众参与,项目实施前对当地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以便满足当地真实需求。四是对全国土地整治项目进行评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示范项目。
研讨会上,土地整治中心党委书记张晓燕介绍了当前在中国开展生态、低碳土地整治的重大意义。她表示,中国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与全过程。为建设生态国土,部土地整治中心积极推动土地科技创新,促进土地整治提档升级。德国、荷兰、比利时、日本和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开展土地整治比较早且成效显著的国家,希望与各国专家开展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土地工程技术创新研究,开创土地整治领域国际合作交流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