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的年平均增长率、600~700亿吨的堆积体量、30亿吨的年增长量、40%的被丢弃量……无论哪个数据,都足以说明我国工业
固废处理的艰难与压力。面对不断增大的压力,工业固废资源化处理何去何从?
刚刚过去不久的“双11”把人们的视线吸引至快递包装垃圾上,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快递绿色化与快递包装垃圾的资源化进程,减轻了垃圾围城带来的巨大压力。与快递包装垃圾相比,工业固废对生态环境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压力有过之而无不及。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急剧增长。中国环保在线查询环保部数据得知,在2005年至2015年的10年间,我国工业
固废产生量年增长率为9.8%,“十二五”以来年产生量超过30亿吨,到2015年已经达到32.7亿吨。
2017年11月1日公布的《固体废弃物
污染环境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显示,我国固废年产生量超过100亿吨,其中一般工业固废约33亿吨,占据近1/3的体量。如此巨大的体量,以及不断攀高的增量,都让工业固废处理注定无法“平凡”。
环保人都知道,土壤污染修复有多难,难就难在其具有的隐蔽性、累积性、滞后性以及不可逆转性。工业固废又何尝不是如此?隐蔽性、滞后性与持续性,已经让工业固废污染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中国有句老话: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工业固废本身拥有600~700亿吨的体量,叠加每年超过30亿的增量,可偏偏资源化和减量化成了最大的短板。从过往的报道中不难发现,工业固废不当储存、非法异地倾倒、偷拍暗排等违法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王琪透露,我国有将近40%的工业固废被粗暴丢弃。尾矿的综合利用率最低,只有18%左右;有色金属冶炼副渣中的赤泥只有4%得到利用;每年1.84亿吨的工业副产品石膏,市场消纳能力远远不能抵消产生量。
“消灭”的没有“出生”的多,工业固废的窘境不言而喻。虽然目前我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处置能力有所提高,但并不能让其华丽转身为无害化的再生资源。
据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指出,虽然近些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于工业固废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但主要还是局限在产量预测及资源化方面,对工业固废的产生特征的研究仍旧偏弱。
技术掣肘、行业主体结构、资金利用效率等,已经日益成为工业固废处理的三大瓶颈。但我们认为,真正阻碍我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推进的最大问题在于,支撑工业固废循环利用的机制尚未确立,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出现,譬如法律法规滞后,责任主体模糊、政府监管缺失等。
面对工业固废体量和增量带来的重大压力,如何实现其真正的资源化利用?答案也简单,继续强化宏观调控,采取法律法规等举措,建立长效机制,补齐短板,真正牵起两只手,让工业固废处理大步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