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未来的雄安新区将打造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和开放发展先行区,而大量的生活垃圾、污泥、工业废弃物、建筑垃圾以及污染土地,对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的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民盟河北省委在今年河北“两会”上提交提案,建议通过建立京津冀固体废弃物协同处置体系,创新生产和生活模式、构建新区固体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体系等手段,打造“无废雄安新区”。
据民盟河北省委科技委员会主任、河北科技大学赵风清教授介绍,他多次到雄安新区针对固体废物进行调研。雄安新区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污泥、危险废弃物、建筑垃圾以及污染的土地。“安新县的固体废物主要是鞋厂的下脚料、雄县有多处化工厂停产或搬迁后遗留下需要修复的土壤。”
目前,雄安新区内企业众多,共有散、乱、污企业11380家,涉及服装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玩具和制鞋等34个行业。
此外,按照新区建设过程中,每年拆旧建新将会产生千万吨的
建筑废弃物,同时每年仍然有大量的
农业废弃物产生。
赵风清表示,目前在医疗废弃物、药厂废物、工业重金属废物处置中存在地域限制。他建议打破区域限制,在京津冀范围内,统一规划,跨行政区域建设废物协同处理处置体系,实现资源共享。设立京津冀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联席机构,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和保障措施,形成“环雄安区域固废协同处理机制”,协力打造“无废雄安新区”。
赵风清表示,在进行机制创新的同时,发展绿色能源构建“无固废产生”能源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固体废弃物“零排放”。精准高效治污,实现城市固废资源化与无害化。
赵风清建议,雄安新区应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充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大力推广农村和城镇屋顶分布式太阳能电站。创新建设以“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多种清洁能源优势互补”的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形成“可再生能源优先,天然气、电能稳定保障”的供热结构,建成“无固废产生”的能源体系。
大力扶持利用养殖业废弃物、植物秸秆生产沼气、生物天然气联产有机肥项目,积极挖掘市场潜力,谋划沼气分布式“热电冷”联产项目。
因地制宜,以养殖企业沼气工程为基础,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养殖种植、沼气沼液、有机肥、观光农业、特色食品加工等以闭路循环为特征的绿色农业项目。
针对不同污染类型及其规划用途,采用不同的
土壤修复方法。对于耕地污染,可视情况采取轮耕或生物修复方法。对于诸如多年来形成纳污坑塘和污染企业搬迁后土壤修复问题,分析污染源种类,可采用“分类、分阶段、多技术协同和水土共治”的策略精准治污。
污染企业搬迁后土壤修复问题,坚持“谁污染,谁参与治理”的原则,精准治污和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