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健康土壤宣言》,郑重地喊出“土壤健康保护无国界”,证明解决
土壤安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我国近年来部署了一系列行动,摸底、防护、治理、修复层层推进,多角度为土壤安全保驾护航。
治好管好修复好 土壤健康重在保护贵在行动 2018年5月24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北京市农业局等携手举办了土壤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会上,《“一带一路”健康土壤宣言》提出,土壤健康保护无国界。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表示,我国将秉持“量质并重”理念,划定耕地质量保护的“硬杠杠”。
面对全球33%土壤严重退化的现状,构建
土壤保护同一阵线迫在眉睫。而我国也在不断强化土壤保护,充分从制度层面、技术层面、管理层面等方面持续做好防护和修复工作。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所言,健康土壤关系着粮食安全、
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因此,为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加快土壤修复步伐,打好“组合拳”必不可少。具体而言,要以“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法等纲领性文件为核心,以土壤污染摸底排查为基础,以土壤环境保护为先决条件,真正做好污染预防、污染管控以及污染修复。
目前,我国开展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已经在探索有效解决方案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国家和地方重视土壤安全,部署了一系列措施。
土壤健康状况摸查是科学有序推进工作的数据支持,对症下药少不了“望闻问切”;在此基础上,未受污染的土壤要保护起来,轻度污染抢先治理防止扩散,重度污染采取有效措施,阻断污染源;贯彻因地制宜原则,在精细化管理下坚持不懈恢复土壤自然生态功能。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建立完善成熟的管控体系的过程。避免重症轻治,也要避免过度治理,既要抓好珍贵的耕地,也要管好工业用地。
由于耕地性质的特殊性,所以近年来我国在耕地保护上不遗余力。日前,生态环境部才刚刚印发了《关于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的意见》,目标就是进一步遏制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风险,切断重金属污染进入农田路径。
生态环境部也回应称,要重点防控铅、汞、镉、铬等重金属污染物,明确了包括企业排查、落实减排指标、严格环境准入、开展专项整治、严格执法五大主要措施。由此可见,耕地保护将突出重点、难点、关键点进行难题攻克,保障土壤健康安全。
此外,《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也将在8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全国工矿用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统一监督管理。生态环境部指出,要进行现状调查,环境影响评估,风险评估和监测,并且着重实施隐患排除,风险管控与污染应急等措施。
夯实制度屏障,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加快落实防护和修复方案,逐步建立起土壤防治和土壤生态修复体系,正在一步步推进中。
地载万物,厚之,珍之;爱之,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