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7个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各大媒体纷纷聚焦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进度和成效。其中,涉及到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基础制度的改革备受瞩目。新华社、人民日报分别对此进行了深度采访,详细报道和解读——
新华社报道:
健全排污许可制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我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成效综述
就在这几天,河北省沧州市一家石化企业拿到了环保部门颁发的
排污许可证。这是企业未来三年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物排放的依据。
当前固定污染源仍然是我国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实施统一公平、覆盖全面的排污许可制度,是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重要改革举措。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明确要将排污许可建设成为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作为企业守法、部门执法、社会监督的依据,为高效监管固定污染源,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奠定制度基础。
据生态环境部规划财务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各地陆续试点实施排污许可制,取得初步成效。但总体看,排污许可制在推动企事业单位落实治污主体责任方面的作用发挥不突出,环保部门依证监管不到位。
“改革后的排污许可证是企业生产运行期排放废水和废气行为的唯一行政许可。”这位负责人说,企业排放水和大气污染物的法律要求全部在排污许可证上予以明确,同时明确了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要求、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总量、排放去向以及自行监测等环境管理要求,从而解决了污染治理主体不清楚、责任不明确的问题。
同时,通过排污许可证将排放总量要求落实到每个企业、每个排放口,为建立企事业单位总量控制制度,切实减少污染物排放,有效实施排污权交易、
环境保护税等奠定了基础。
一年多以来,生态环境部大力推进排污许可制改革,推动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从单纯管企业转向对排放口的精细化管控,从管控四项主要污染物转向多污染物协同管控,从管控一般情形转向日常管理和重污染天气等特殊时段相结合的综合管控,促进各项环境管理制度有效衔接,落实排污者主体责任,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改革效能初步显现。
这位负责人介绍,2017年,全国已经完成火电、造纸、钢铁、水泥、石化等重点管理的15个行业企业共计2万余张排污许可证核发;管控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口3.54万个,管控废水主要排放口1.80万个,有效推动我国重点工业行业污染物减排任务落实。
今年4月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的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成果展上,生态环境部推出的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
手机扫一扫水泥厂沙盘模型上“企业污染源监管公示栏”里的二维码,水泥厂的排污许可信息就立即在屏幕里弹出来,清晰地显示着企业地址、排污口数量、被许可排放哪些污染物等信息。
这位负责人表示,建成全国统一的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平台与环境保护税征收平台、企业征信平台数据共享,解决数出多门和监管效能不高的问题,同时也为方便社会公众监督,提高环保部门规范执法、精细化执法和信息化执法水平奠定基础。
下一步,我国将加快排污许可改革实施进程,推动《排污许可条例》制定出台。组织开展固定污染源清理整顿,全面摸清排污企业底数,有序推动排污许可证核发,到2020年实现排污许可制度对所有固定污染源全覆盖。
同时,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将加大依证监管执法力度,重点打击企业无证排污、超标超总量排污、不按规定自行监测等违法行为。健全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将违反排污许可行为纳入信用评价体系。落实地方政府管理责任,将各地推进落实排污许可制的情况纳入中央环保督察,对无证排污和不按证排污企业数量多的地区,实施量化问责等,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记者:高敬)
人民日报报道:
排污许可制改革持续推进"一证式"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废气、
废水排放全部达标,满足排污许可证要求。”近日,华能济南黄台发电有限公司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提交了最新一期的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去年3月底该电厂从山东省济南市环保局申领到新版排污许可证后,已经提交了多期执行报告。
当前,固定污染源是我国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明确要将排污许可建设成为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实行“一证式”管理,作为企业守法、部门执法、社会监督的依据,推动企业从“要我守法”向“我要守法”转变。一年多以来,环保部门大力推进排污许可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火电、造纸等15个行业企业已经实现持证排污。华能济南黄台发电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重点管理的15个行业企业核发2万余张排污许可证
相比以往的许可证,改革后的排污许可证变化不小,分为正本和副本,一企一证,由环保部门统一规范管理。正本标注着单位名称、行业类别等信息。副本则是厚厚一本书,记录着排污单位基本情况、许可排放限值等信息。
改革后的排污许可证,是企业生产运行期排放废水和废气行为的唯一行政许可,明确了企业对排放负责,同时明确了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要求,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总量、排放去向以及自行监测等环境管理要求。企业排放水和大气污染物的法律要求,全部在排污许可证上予以明确,实现对排放口的精细化管控,促进各项环境管理制度有效衔接,落实排污者主体责任,为有效实施排污权交易、环境保护税等奠定了基础。
“排污许可证的核发遵循‘应发尽发’的原则,《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规定需要持证排污的行业企业,全部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排污许可证,并严格按证排污。”生态环境部排污许可办有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火电、造纸、钢铁、水泥、石化、焦化、电镀等水十条、大气十条重点管理的15个行业企业,核发21292张排污许可证,管控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口3.54万个,管控废水主要排放口1.8万个。
该负责人还表示,对不符合发证条件的企业,尤其是手续不齐、存在环境违法的企业,不会“开绿灯”。在河北,460家火电、造纸行业企业中,178家企业因为不符合发证条件被“亮了红灯”,不得排污。
排污许可证所有管理要求形成一条证据链,监管更加高效
根据排污许可证,企业需履行自行监测的法定义务,并且做好台账记录和定期提交执行报告,这就是所谓的“自证守法”。
“自证守法”会不会导致大量造假?
生态环境部排污许可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所有管理要求会形成一条“证据链”,如同企业的财报一样。环保管理人员通过审计企业执行报告和台账,实现更精细化和信息化的管理。环环相扣的“证据链”和台账信息,让企业造假的难度大大增加,促使监管更加高效,责任落实更加到位。
公众监督也是落实排污许可制度的重要一环。目前,全国排污许可管理信息平台已经建成投运。排污许可证申领、核发、监管执法等工作流程及信息,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和空间信息数据,都被纳入平台,并向社会公开。登录全国排污许可管理信息平台后,记者看到,华能济南黄台发电有限公司的大气污染排放信息、水污染物排放信息,甚至企业点位、排污口位置等,在卫星地图上都被清晰标注出来。
5月21日,华能济南黄台发电有限公司在主要排放口设置了二维码标识牌,环境监管人员和公众利用手机等手持移动设备,扫描标识牌的二维码,可以获取排污单位基本信息、监测数据、执法情况等。济南正在开展排放口信息化试点,未来将扩展到所有持证排污单位。
为了方便环境监管和公众监督,河北、上海等地也积极开展排污口信息化试点,用二维码记载所有企业排放信息,开展“一证式”环境监管。
2020年实现排污许可制对所有固定污染源全覆盖
排污许可证并非“一发了之”,落实到位才是关键。
近日,河北省开展了一轮证后监督检查,分行业对已发证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其中,钢铁行业证后检查成为重头戏,6家企业被撤销许可证,12家企业被行政处罚,113家企业限产限期整改。被查处的企业中,不少抱着侥幸心理,在申领许可证时未如实申报。检查人员发现企业现场情况与申报内容不符,该上的设施未上,该报的设施未报。
浙江、江苏等地也启动了证后监督检查工作。
生态环境部排污许可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部将加大依证监管执法力度,重点打击企业无证排污、超标超总量排污、不按规定自行监测等违法行为;健全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将违反排污许可行为纳入信用评价体系;落实地方政府管理责任,将各地推进落实排污许可制的情况纳入中央环保督察。
今年,淀粉加工等6个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将完成,覆盖固定污染源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80%、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60%以上,到2020年实现排污许可制对所有固定污染源全覆盖。“生态环境部将以排污许可为核心,多措并举,推动落实企业全面达标排放,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手段促进污染物减排,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这位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