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污水横流,现代化的脚步打破了自然界水循环的平衡。在满是钢筋水泥,柏油马路,高楼大厦的都市中,如何寻求人与水的生态和谐之道呢?以
海绵城市为突破口,是否能找到标本兼治的解决方案呢?
弹性城市智慧建模 海绵化升级管好水资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业界流行起了这样一句话——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如果说,垃圾围城,臭氧污染,土壤污染之流的环境问题不太容易成为生活中的烦恼,那么暴雨看海、河水漂垃圾之类的情况应当是比较能感同身受的。
随着环境污染属性爆发开来,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由“富”到“好”快速蜕变,这些与生活“形影不离”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城市病的同时也成为了“心头大患”。就以内涝为例,紧急抢救总归是治标不治本。
因此,海绵城市概念的出现,为解决这个民生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方案和“药到病除”的新思路。
有人说,海绵城市建设是雨
水资源再利用的新模式;也有人说,海绵城市建设是扭转当下水生态循环不合理结构的关键节点;还有人说,海绵城市建设是打造弹性城市环境格局,颠覆传统雨洪管理体系的新方法。
实际上,这些说法都从某一个角度阐释了海绵城市这个概念所能带来的与水相关的建设价值。水资源也好,水安全也好,水文化也好,海绵城市都能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兼顾多个维度的纵横联接,形成可实现内部小循环和外部大循环的韧性好,弹性足,包容性强的整体。
最终,海绵城市建设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拦截每一次污染,用好每一滴水资源。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上,海绵城市这个概念的出现无疑是又一次有益探索。
如,传统住宅区,绿地规划可能会高于地面,阻碍雨水流动和渗透,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预留排水空隙,则能起到防止雨污滞留路面的作用;
再例如,大部分车行道不适合采用透水路面设计,那么不妨利用边侧停车位,铺设植草砖,一方面增加绿化面积,另一方面协同两侧绿化带消纳雨水径流;
又比如,城市屋顶敞开式可以进行适当合理的绿化布局,或者与坡面倾斜式屋顶一样,加增雨水收集系统,减少进入巷道的雨污流量,并且对接城市污水处理和再利用管网;
除此之外,生态树池、生物滞留带、道路渗井、高架下滞留池、雨水花园、渗透塘等海绵城市建设中常见的模块都能够随需植入。
面对现代化海绵城市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将其纳入城市建设新的发展纲要中成为焦点。业界对于海绵城市的评价几乎一致,“切中城市水循环问题的要害”、“使城市变得更自然和柔美”、“以创新、适应、包容的姿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当然,处在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试点阶段,我国也亟须循着“理论联系实际,实践照亮未来”的思路加快补齐短板。这就突出表现在,海绵城市建设的“一城一策”、海绵城市建设进度制约、海绵城市建成运管等几个方面。
因此,“智慧海绵化”命题走上台前,与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结合势不可当。关于海绵城市的未来,更多突破性的进展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