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活动最频繁的区域,长江流域一直是生态环境最受关注的地区。随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铿锵落地,
长江经济带发展大棋局中铺开绿色基调。而在政策的支持下,未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上的投入规模会持续增大。
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中之重,
生态保护一直是近年来政策关注的重点。一句“把
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为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定下了基调。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下,如何在这块区域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已成为沿线各省市的重要任务。
长江,拥有着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的脊梁。公开资料显示,长江由西向东绵延超过6247公里,覆盖11个省市,人口和GDP总量均占中国40%以上,体量庞大。多年来,伴随经济快速增长,流域大规模开发,众多工业、生活废水直接排入长江,形成触目惊心的岸边污染带。
保护长江,刻不容缓。无论上中下游,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长江经济带的“必答题”而非“选择题”。由于长江涉及很多省市和流域,长江大保护要从整体上进行保护,而不能碎片化保护。从规划到行动,相关部委密集出台举措,长江经济带全流域、跨地区事务协调机制正逐步建立、加强。早在2017年6月底,首届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联席会议在重庆召开,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四省市审议通过了《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实施细则》。
随即“三线一单”(即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与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入实施,各地的长江大保护就有了统一的尺子。千余座非法码头被清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关停化工企业;投入千亿元实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沿江各省市铁腕治江。长江沿线省份发改委人士和专家表示,现在沿线动真格整改,“关转搬”了一批化工企业。
共抓大保护,也体现在一系列督促检查行动的重拳出击上。今年以来,环保督察组动作频频,整个长江经济带环保整治行动不断升温。5月9日起,“清废行动2018”各督察组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开展为期一周的现场督察工作,以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危险废物及固体废物等违法行为。同时启动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督检查、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检查、长江干流岸线保护和利用检查等专项行动,严控长江水环境污染的“关口”。
并对违法问题,将督促地方限期整改,并全面公开问题清单及整改进展,直至解决所有问题。随着一系列顶层设计的出台和完善,沿江省市越来越意识到加强协作的重要性,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合力推进长江保护。下一步,生态环境部还准备用两年时间,全面整治长江经济带所有县级以上逾千处集中饮用水水源地,2018年底县级以上完成整改,全面达到要求。
而“共抓大保护”关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紧紧围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要求,强化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升级,不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
未来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强,所有工作都将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集中打好治水、治气、治土等工作。国内券商预测,国家已经把这场战役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推进的决心也是前所未有,相应的市场空间也非常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