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为我国清洁供暖、治理雾霾和
调整能源结构提供了一种新的现实选择。截至目前,国内在运核电机组38台,装机容量超过3657万千瓦。与此同时,中国核电“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进展顺利。
当前,中国核电已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过去的一年,中国《核安全法》正式出台、《保障核电安全消纳暂行办法》下发、示范快堆工程土建开工,标志着我国向核电强国迈出了关键一步。
与风、光、水以及局部地区煤电相比,核电的利用小时数相对较高。作为目前唯一可以大规模代替煤炭、为电网提供稳定可靠电力的能源,核电在中国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除了目前常规的大型核电发电机外,小型先进模块化多用途反应堆也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迄今,核电已成为东部沿海地区
清洁能源的主力之一。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17年国内核能发电量为超过2369亿千瓦时,占全国各类电源总发电量的比例仅为4%左右。 《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到2020年中国核电比重将从当前的2%提高到4%。从目前国内情况看,要想实现规划目标,未来几年我国每年将新增建设6台至8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
随着我国在建的第三代机组的投产及运行,核电安全和技术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三代核电已具备批量建设条件。根据国家核电发展规划,预计至2020年将招标30台以上机组,如果按照每台机组150亿元计算,则总体市场空间近5000亿元。换言之,“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出现核电竣工高峰期,核电企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若核电新项目按照规划逐渐落地,利好全产业链,各环节领军企业有望率先受益。事实上,核电行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表现同样改善明显。仅在2018年一季度,41家核电行业上市公司披露显示,报告期内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的公司达到29家,占比逾七成。二级市场方面,4月以来,核电板块内个股分化明显,超过11只成份股实现上涨。
与国内市场的“平静”相比,中国核电“走出去”却是火热很多。我国核电正在实现由“跟跑”、“并跑”向全球“领跑”的转变。历经近40年的积累沉淀,终于迎来了中国自主的核电品牌——华龙一号成为与高铁齐名的又一张“国家名片”。其燃料组件、蒸汽发生器、DCS仪控系统等关键设备均实现了国内自主设计与制造,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7%以上。
核电的发展带动了产业升级,也培育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的各类企业。公开资料显示,出口一座华龙一号核电站相当于出口200架大型商业客机,这对带动我国装备制造业5400家企业走出去,将起到实质性突破作用。此外,中国在海外投资建设的核电机组达8台670万千瓦,与美、法等大国间的核能合作也不断巩固、推进。
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核电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核电“走出去”大有可为。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到2020年全球将新建约130台核电机组。与此同时,全球300个在役核电站升级、延寿和改造的需求也将提供巨大的机会,而这些将会带来资本的聚集。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周边国家将占到新建机组数的约80%。据中核集团预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核电合作,将直接撬动3万亿产值规模的市场。
同样地,“十三五”期间也是核电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也是建设核电强国的关键阶段。多数券商预测,国内核电确定将迎来大规模重启,“一带一路”将使核电“走出去”持续加速,相关设备供应商将受益于国内外的核电建设双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