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四届六次全会提出的“环境立市”发展战略,资阳市环境保护局着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体系创新,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推动新时代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前,为建设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保障。
一、制度创新摆首位。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在全省率先推动出台《资阳市级党政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职责》《资阳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及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清单》和《资阳市乡镇(街道)、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明确从市委书记、市长到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在环保工作中的职能职责,层层筑牢环保责任体系,打通环保监管最后一公里,使各级领导干部研究推进环保工作有章可循,领导干部履行环保职责考核奖惩有据可依。目前,正积极推动出台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办法、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持续用力抓整改。组织开展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市级“回头看”,各方联动齐参与,从市环保委员会成员单位抽调精干人员共32人,组成5个现场驻点督察组分别对3县(区)、高新区、市级部门列入清单的环保督察问题共计1095个开展全覆盖“回头看”。督促检查情况通报各级各有关部门,形成立行立改、时不我待的以督促改的浓厚氛围,对“回头看”清单外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坚持立行立改,主动整改到位。
三、坚持不懈抓质量。一是持续发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推动出台《资阳市环境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全面实施科学治霾,城市机保洁机械化清扫率提升到90%,保洁水平进一步增强;全面规范渣土运输,所有建筑工地扬尘实施在线监测管理。采取全域禁止露天焚烧措施,春秋两季实现了“不见烟雾,不见火光,不见黑斑”的全域禁烧秸秆目标。全面淘汰黄标车,重点整治重型柴油车污染,2018年分4次对1235辆老旧机动车实行强制报废注销措施,有效降低机动车污染排放。1—8月环境空气质量较去年同期实现较大改善,PM10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9%,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7.5%。二是水污染防治碧水战役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启动全市污水、垃圾处理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配套管网和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提标改造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厂12座、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54座,新增处理能力7.62万吨/日,力争2年内实现全市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沱江流域行政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两个全覆盖”。启动并实施了“阳化河流域鄢家河环境综合整治”“安岳县大小濛溪河、大小清流河、龙台河、岳阳河段流域环境综合治理”“雁江区保和镇等五镇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
四、强力执法抓监管。重拳打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会同公安、农业等部门加大联合执法,针对群众投诉热点问题,环境敏感区域不定期开展专项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勇于向环境违法行为“挥剑”。1—8月,下达处罚决定104件,罚没款金额2500余万元,运用四个配套办法处理25件。严查履职不到位,对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问责53人;对中央环保督察交办问题问责77人。
五、强化培训抓履职。6—9月,全市分层级分片区开展大规模环保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各级各部门环境治理能力。市环委会组织在市委党校集中培训市级部门分管领导、乡镇(街道)党委书记等300人;对各县(区)党委、政府,市级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在浙江大学开展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专题培训57人,在西南大学开展心理素质与管理能力提升专题培训59人;印发《乡镇(街道)村(社区)环境保护工作手册》2万余册,分片区集中培训镇、村干部2万余人次。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提升了环保监管工作能力,同时倒逼市、县、乡、村四级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履职到位。
六、创新宣传抓意识。把6月定为集中宣传月,“美丽资阳,我是行动者”成为鲜亮主题,各类媒体齐上阵,唱响绿色发展最强音。以“八大活动”(环保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环保专题业务培训、环保开放日、环保宣传教育“七进”、新闻发布会、演讲比赛”、环保“利剑”执法专项行动、环境应急演练)为载体深入传递环保理念,开通运营“双微”,与主流媒体深度合作,收到了良好环保宣传教育效果,形成全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