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2014年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以来,以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以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为重点,以水生态理念为指引,累计投入55.84亿元,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探索建成具有六安地域特色“水清岸绿、水系畅通、生物多样、河湖健康”的水生态示范模式。
一是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体系。按照“立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的治水思路,从涵养水源、修复生态入手,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和坡耕地治理,积极开展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生态自然修复和预防保护;推进水系防护林建设工程、城市绿化系统建设;加强
湿地保护,充分利用湿地、坡岸以及水生生物的自然净化功能,促进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加强河道护岸的天然绿地保护和生态护坡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落实生态补偿理念,建立淠河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人水和谐、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保护体系。
二是集约高效的水节约体系。坚持“节水优先、保护为主”,推进重点行业节水改造,大力开展节水减排,加快推进节水型工业园区和节水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出台城市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办法、城市计划用水管理实施办法、城市非常规水资源管理办法、城市特种行业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水平衡测试管理办法、城市节约用水奖励办法等6项文件,提升节水类规范性文件的执行力,形成节水减排和非常规水源利用激励机制。2017年累计收取超计划用水水费38.76万元。加大对再生水利用、雨水利用等工程和技术措施的投入引导力度,编制《六安市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建设9个地下综合管廊、5个城镇供水、19个城市交通、18个污水(排水、雨水等)设施、3个垃圾处理、13个生态园林和水环境等项目,城市内涝积水点基本得到解决,城市建成区年径流控制率达到70%。
三是碧水畅流的水环境保护体系。通过加强污染源控制、实施排污口整治、加大污水收集处理再利用等控源截污措施,制定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方案,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改善河湖水质。筹建、续建日处理能力8万吨污水处理厂1座、污水提升泵站10座、污水收集数字化监控中心1座等工程。通过实施河湖污染治理和综合整治、盘活河网水系和加强水系沟通,投资2.8亿元完成了淠河西岸水系综合治理项目城西新渠、城西河及其二级支渠(流)整治工程,全面提升淠河西岸河湖水生态环境质量。
四是防排兼顾的水安全保障体系。按照“洪涝分开、分区治理”的原则,实行“高水高排、低水低排、适时自排、洼地抽排”,加强区域治理,提升区域排涝能力;按照“优化水系布局,扩大外排出路;工非措施并举,确保水利安全;注重生态环境,改善人居条件”的思路,达到防排兼顾,建管并重,人水和谐,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充分利用淠河过境水量丰沛和水利工程众多且调度灵活的优势,建立完善“节水与开源齐抓,建设与调度并重”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大力提升区域水资源调控能力,强化饮用水源地建设与保护,提高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制定《六安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确保群众饮用水安全。
五是彰显特色的水文化体系。依托多元化的历史文化遗存,深入挖掘皋陶、治淮、淠史杭等涉水文化,融入到水工程建设中,丰富水景观的传统文化内涵;依托丰富的河、湖、库和湿地资源,打造彰显区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现代水文化,注重现代水利规划、工程设计中文化元素的融合,提升水利工程的现代文化品位。以淠河生态湿地、横排头水文化风景区、九里沟水景观长廊和主题广场等为主要载体,强化涉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力,构建传统水文化与现代水文化交相辉映的六安特色水文化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依托宣传教育和水生态文明载体建设,不断提高公众的水生态文明素养,积极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水工程、水景观和地方文化的有机结合。
六是严格规范的水管理体系。强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控制管理,把限制纳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按年度公布各行政区域水功能区达标率和主要水域年度纳污总量和削减量,纳入年度对县区政府目标考核,逐年推进。加强水利信息化综合系统建设,完成六安智慧水利基础网络建设;强化依法治水管水,完善水管队伍建设,新建市城区新老淠河管理局、市河湖管理局等两个副县级水管单位,落实管理人员近200人。深化水管理改革与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和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
10月29日,该市作为安徽省第二批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之一,率先通过省水利厅组织的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