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气象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联合环保部门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科研攻关,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工作,相继在天地一体化生态遥感监测系统建设、生态环境服务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数据共享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18年,中国气象局积极落实生态环境监测改革相关工作,空基生态环境监测和地基观测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由8颗在轨运行的风云气象卫星和1颗碳卫星组成的生态遥感监测星座,对森林草原火灾、沙尘、雾霾、蓝藻水华、温室气体等进行全方位监测;初步建成由天气、气候、农业气象、酸雨、沙尘暴等观测业务组成的生态气象监测网;在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县级城市,建设以雾霾监测为重点的环境气象观测站,以此满足空气质量预报和大气污染防治业务需求。
为提高环境预报水平,中国气象局与环境部门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及空气质量预报会商,进一步强化臭氧气象预报业务,针对春运、两会、青岛上合峰会、上海进博会等重大活动开展环境气象保障服务,为精准减排提供决策支撑。基于全国和各区域环境气象预报模式多模式集成结果,气象部门开发逐小时全国城镇及格点空气质量预报,不断完善大气污染气象条件评估规范,研发污染气象条件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技术,改进环境气象影响评估模型。
在加强生态环境服务能力建设方面,气象部门充分发挥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基础保障作用,相继开展气象条件对生态质量影响评估业务,开展生态环境脆弱区和气候变化敏感区等关键区域气候系统变化监测预估服务以及宜居宜游气候服务,推进天然氧吧、气候标志等生态品牌发展,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严守工作,探索开展
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
同时,气象部门还通过推进监测数据集成共享,以及大数据平台建设等工作,充分发挥部门优势,深化部门合作,配合环保部门参与全国
大气环境等监测网络建设,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雾霾预报信息,促进部门协同发展、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