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大气治理 » 正文

法律法规汇总|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指南

日期:2019-01-11    来源:伯益说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19
01/11
10:31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关键词: 环境信息公开 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污染防治

   企业在环境领域需要进行信息公开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均为全国范围实行,具体各省还有各自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 2008年5月1日实施

    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方案2015年12月10日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 2017年11月20日

    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 2018年1月1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8年10月26日修订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 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我们将各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相关条文要求摘取下来,供大家学习参考。文章中蓝色字体为注释,非法律原文。
 
  1、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2008年5月1日实施)

    第三章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

    第十九条 国家鼓励企业自愿公开下列企业环境信息:
 
  (一)企业环境保护方针、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及成效;

    (二)企业年度资源消耗总量;

    (三)企业环保投资和环境技术开发情况;

    (四)企业排放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和去向;

    (五)企业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的处理、处置情况,废弃产品的回收、综合利用情况;

    (七)与环保部门签订的改善环境行为的自愿协议;

    (八)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九)企业自愿公开的其他环境信息。
 
  第二十条 列入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第(十三)项(注释:环境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情况)名单的企业,应当向社会公开下列信息:
 
  (一)企业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
 
  (二)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超总量情况;

    (三)企业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四)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企业不得以保守商业秘密为借口,拒绝公开前款所列的环境信息。
 
  第二十一条 依照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向社会公开环境信息的企业,应当在环保部门公布名单后30日内,在所在地主要媒体上公布其环境信息,并将向社会公开的环境信息报所在地环保部门备案。
 
  环保部门有权对企业公布的环境信息进行核查。
 
  第二十二条 依照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自愿公开环境信息的企业,可以将其环境信息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方式,或者通过公布企业年度环境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三条 对自愿公开企业环境行为信息、且模范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企业,环保部门可以给予下列奖励:
 
  (一)在当地主要媒体公开表彰;
 
  (二)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优先安排环保专项资金项目;

    (三)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优先推荐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或者其他国家提供资金补助的示范项目;

    (四)国家规定的其他奖励措施。
 
  二、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九条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公开下列信息:
 
  (一)基础信息,包括单位名称、组织机构代码、法定代表人、生产地址、联系方式,以及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产品及规模;

    (二)排污信息,包括主要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口数量和分布情况、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情况,以及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核定的排放总量;

    (三)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其他环境保护行政许可情况;

    (五)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六)其他应当公开的环境信息。
 
  列入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的重点排污单位还应当公开其环境自行监测方案。
 
  第十条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通过其网站、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平台或者当地报刊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环境信息,同时可以采取以下一种或者几种方式予以公开:
 
  (一)公告或者公开发行的信息专刊;
 
  (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
 
  (三)信息公开服务、监督热线电话;
 
  (四)本单位的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开栏、信息亭、电子屏幕、电子触摸屏等场所或者设施;

    (五)其他便于公众及时、准确获得信息的方式。
 
  第十一条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后90日内公开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环境信息;环境信息有新生成或者发生变更情形的,重点排污单位应当自环境信息生成或者变更之日起30日内予以公开。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二条 重点排污单位之外的企业事业单位可以参照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和第十一条的规定公开其环境信息。
 
  第十三条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自愿公开有利于保护生态、防治污染、履行社会环境责任的相关信息。
 
  第十六条 重点排污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责令公开,处三万元以下罚款,并予以公告:
 
  (一)不公开或者不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内容公开环境信息的;

    (二)不按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方式公开环境信息的;

    (三)不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时限公开环境信息的;

    (四)公开内容不真实、弄虚作假的。
 
  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方案 2015年12月10日

    建立建设单位环评信息公开机制

    (四)全面推进建设单位环评信息全过程公开。强化建设单位主体责任,明确建设单位既是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和履行环境责任的主体,也是建设项目环评信息公开的主体,全面规范建设单位环评信息公开范围、公开时段、公开内容、公开程序、公开方式。
 
  (五)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信息。根据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相关规定,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过程中,应当向社会公开建设项目的工程基本情况、拟定选址选线、周边主要保护目标的位置和距离、主要环境影响预测情况、拟采取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公众参与的途经方式等。
 
  (六)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全本。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完成后,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批前,应当向社会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全本,其中对于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还应一并公开公众参与情况说明。报批过程中,如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进一步修改,应及时公开最后版本。
 
  (七)公开建设项目开工前的信息。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前,建设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开建设项目开工日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环境监理单位、工程基本情况、实际选址选线、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清单和实施计划、由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负责配套的环境保护措施清单和实施计划等,并确保上述信息在整个施工期内均处于公开状态。
 
  (八)公开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信息。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中期向社会公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进展情况、施工期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施工期环境监理情况、施工期环境监测结果等。
 
  (九)公开建设项目建成后的信息。建设项目建成后,建设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开建设项目环评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执行情况、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和调查结果。对主要因排放污染物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使用后,应当定期向社会特别是周边社区公开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建设项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2017年11月20日

    第十一条 除按照国家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建设单位应当通过其网站或其他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向社会公开下列信息:
 
  (一)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后,公开竣工日 期;

    (二)对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调试前,公开调试的起止日期;

    (三)验收报告编制完成后 5 个工作日内,公开验收报告,公示的期限不得少于 20 个工作日。
 
  建设单位公开上述信息的同时,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 护主管部门报送相关信息,并接受监督检查。
 
  四、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2018年1月10日

    第十条环境保护部负责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
 
  排污许可证的申请、受理、审核、发放、变更、延续、注销、撤销、遗失补办应当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执行报告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监管执法信息应当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记载,并按照本办法规定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开。
 
  第二十五条实行重点管理的排污单位在提交排污许可申请材料前,应当将承诺书、基本信息以及拟申请的许可事项向社会公开。公开途径应当选择包括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时间不得少于五个工作日。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8年10月26日修订

    第十八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建设对大气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应当符合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遵守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
 
  第二十四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对其排放的工业废气和本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名录中所列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进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其中,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安装、使用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并依法公开排放信息。监测的具体办法和重点排污单位的条件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规定。
 
  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规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承载力、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以及排污单位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等因素,商有关部门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五十二条 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生产企业应当对新生产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排放检验。经检验合格的,方可出厂销售。检验信息应当向社会公开。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现场检查、抽样检测等方式,加强对新生产、销售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的监督检查。工业、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予以配合。
 
  六、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 2019年1月1日起施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和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
 
  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
 
  第五条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听取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鼓励建设单位听取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之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
 
  第九条建设单位应当在确定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单位后7个工作日内,通过其网站、建设项目所在地公共媒体网站或者建设项目所在地相关政府网站(以下统称网络平台),公开下列信息:
 
  (一)建设项目名称、选址选线、建设内容等基本情况,改建、扩建、迁建项目应当说明现有工程及其环境保护情况;

    (二)建设单位名称和联系方式;

    (三)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单位的名称;

    (四)公众意见表的网络链接;
 
  (五)提交公众意见表的方式和途径。
 
  在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编制过程中,公众均可向建设单位提出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意见。
 
  公众意见表的内容和格式,由生态环境部制定。
 
  第十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形成后,建设单位应当公开下列信息,征求与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有关的意见:
 
  (一)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全文的网络链接及查阅纸质报告书的方式和途径;(二)征求意见的公众范围;(三)公众意见表的网络链接;(四)公众提出意见的方式和途径;
 
  (五)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得少于10个工作日。
 
  第十一条依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应当公开的信息,建设单位应当通过下列三种方式同步公开:
 
  (一)通过网络平台公开,且持续公开期限不得少于10个工作日;

    (二)通过建设项目所在地公众易于接触的报纸公开,且在征求意见的10个工作日内公开信息不得少于2次;

    (三)通过在建设项目所在地公众易于知悉的场所张贴公告的方式公开,且持续公开期限不得少于10个工作日。
 
  鼓励建设单位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微博及其他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发布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信息。
 
  第十二条建设单位可以通过发放科普资料、张贴科普海报、举办科普讲座或者通过学校、社区、大众传播媒介等途径,向公众宣传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有关的科学知识,加强与公众互动。
 
  第十九条建设单位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前,应当组织编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说明。公众参与说明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公众参与的过程、范围和内容;
 
  (二)公众意见收集整理和归纳分析情况;
 
  (三)公众意见采纳情况,或者未采纳情况、理由及向公众反馈的情况等。
 
  公众参与说明的内容和格式,由生态环境部制定。
 
  第二十条建设单位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前,应当通过网络平台,公开拟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全文和公众参与说明。
 
  第二十八条建设单位应当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相关原始资料,存档备查。
 
  第二十九条建设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组织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过程的公众参与时弄虚作假,致使公众参与说明内容严重失实的,由负责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将该建设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失信信息记入环境信用记录,向社会公开。
 
  第三十条公众提出的涉及征地拆迁、财产、就业等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无关的意见或者诉求,不属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内容。公众可以依法另行向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反映。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