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能环保网 » 环境治理 » 正文

2018年环保产业营收1.5万亿,听说2019年要刮骨疗毒

日期:2019-01-31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国际节能环保网

2019
01/31
15:2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环保产业 PPP 环境治理

   2018年我国环保产业的营收有多少?在不久前召开的2019年全国环保产业协会工作会议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樊元生给出了答案。
 
  “2018年前三季度,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1.06万亿元,同比增长17.7%,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预计全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可超过1.5万亿元。”
 
  樊元生介绍,当前A股涉足环保产业的上市公司已有120家,新三板环保企业300多家,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综观过去的一年,企业订单总体比较充足,营收增长较快,同时,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服务业收入占比超过60%。”樊元生说。
 
  不过在部分行业人士看来,过去的一年中,环保产业遭遇了“黑天鹅”,也有人说是碰到了“黑犀牛”。不管是罕见而难以预测的,还是常见且习以为常的风险,2018年的环保产业的确滋生出了一丝“凉意”。
 
  金融去杠杆、PPP清库存、强监管的多重因素作用下,资本退潮,个别环保企业出了问题,感觉仿佛进入了“寒冬”,也进一步影响了资本市场对于环保产业的信心。实际上,这种情况仅仅出现在环保产业,只不过在环保产业表现的较为突出。
 
  在资深人士看来,环保产业近年来的突飞猛进,于资本的推波助澜息息相关。部分环保企业盲目扩张,过度运营资本杠杆,一旦资本遇冷,企业资金链极易断裂,引发系列危机。当股市下行时,抵押品价格走低,有可能被强制平仓并抛售股票,形成恶性循环。
 
  尤其是PPP模式推广过程中,很容易“走形”,贪大、贪多、贪快,导致PPP项目出现低质、伪劣等问题。意识到风险之后,财政部开始清库存,截至2018年底,清退了2428个项目,整改2005个项目,涉及总金额6亿元。加上金融收紧,企业闹“钱荒”,过去不顾一切激进发展的问题还是暴露。
 
  正如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吴舜泽说,缺钱是普遍现象,是当前企业的共性问题。环保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不怪强监管,而是个别企业过于激进,短债长投、资金错配,违背了基本经济规律。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有了2018年的开端,有不少人担忧,进入2019年以后,环保监管松绑,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也会随之放缓。
 
  实际上,这种担忧大可不必,樊元生表示,“展望2019年,随着一系列针对实体经济的定向优惠政策和阶段性政策微调,环保产业市场环境将逐步显现效果。”
 
  正所谓“刮骨疗毒,去腐生肌”,环保产业在历经并购重组洗牌的高潮之后,迎来的将是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环保市场的高速增长态势延续,发展潜力可观,大可不必太过悲观。
 
  面对环保产业时,其环境治理和社会投资的双重属性是无论何时都不能忽视的,而且环保产业承担着环境质量的高要求、减缓GDP增速下滑的重担。在2019年,融资环境好转,市场担忧情绪舒缓,环保板块也将迎来绝佳配置时机。
返回 国际节能环保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