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环保上市公司陆续发布2019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招商证券研报显示,已披露预告的环保公司平均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40.9个百分点,但检测类、固废处理类环保公司涨幅明显。
经历去年的洗礼,环保现已进入调整期。在融资趋紧的背景下,去年下半年开始,国资陆续入股以民营企业为主的
环保行业,是国资频频“救场”还是民企主动“求血”?国资与民营企业的结合,对环保行业意味着什么?业内专家认为,两者结合是市场化竞争的结果,或将催生行业新格局,国企环保龙头有望诞生。
板块持仓仍处低位,国资入场是大势所趋
受融资收紧、政府去杠杆、PPP项目清库、商誉减值等影响,去年环保板块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创近五年新低。今年上半年,环保行业营收略有改善,但板块持仓仍处低位。
国海研报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环保行业整体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4.8%,降幅有所收窄。同时,据招商证券统计,截至7月15日,86 家环保上市企业中,已有41家披露上半年业绩预告,平均增速-0.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上升的公司比例为48%,上年同期为 70.1%。
2018下半年开始,
环保企业股权转让、质押、债务融资活动频繁。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去年,*ST凯迪、神雾节能、盛运环保等共计11家上市环保企业均与国有资本签订框架协议或开展股权合作。进入2019年,不乏实力雄厚的国资入股环保产业,其中包括中国电建、葛洲坝、三峡集团等。
今年1月,三峡集团子公司
长江电力与北控水务先后发布公告称,长江电力将以全资子公司长电国际为主体认购北控水务新发行的普通股4.7亿股股份。三峡集团入股北控水务正式落地,双方将共同参与长江生态保护。
3月,启迪环境发布公告称,其间接控股股东出现股权变更——雄安新区管委会、中国雄安集团有限公司将与清华控股并列成为启迪控股第一大股东;6月,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约以16.3亿元收购锦江环境29.79%股份,收购完成后,浙能集团将成为锦江环境的最大股东。
资本“凛冬”未褪,国资频繁出手。业内专家表示,国资三四年前开始试探性入局,去年大举进入环保产业,被业内戏称为“野蛮人”。但今年,不少企业主动寻求“输血”,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
短贷长投仍是突出问题,双方有望产生协同效应
“资本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由于双方的角度和诉求不同,有时也像一对‘冤家’。经历2018年的‘风雨’之后,资本与产业开始重新审视彼此。”威立雅中国区副总裁黄晓军表示。
国海证券分析师谭倩认为,环保是重资产和基建补短板的优选。部分经营存在困难、但具备行业资质的民营环保企业易受国资青睐,注资环保成为央企、国企产业结构升级、资产保值增值及地方政府增加营收的优选。
对产业而言,环保企业仍处缺钱状态,不少专家认为引入国资实则自救。
盈峰环境副总裁刘开明表示:“短贷长投是目前环保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现在很多环保项目合作期近30年,但一般项目的还贷期限仅为1—3年,而项目的回报率很低,一般要8年才能拿回投资,尤其不利于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发展,去年不少企业的现金流是负数。”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进入大区域时代,环渤海综合治理、长江大保护、“无废城市”建设等生态环境治理行动正在开展,单个环保企业难以满足项目需求。同时,在融资趋紧的背景下,国资的资金优势有望与上市民企的技术、项目管理优势产生协同效应。
注入国资的环保企业变化几何?
四川省发展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副总经理张慧表示,国资在项目拿单、融资方面优势较为突出,同时大幅提升环保企业的信用评级。近几年国有资本也在主动改变,提供能力范围内的帮助,尽量放松对并购企业的管控。
下半年进入建设期,向精细化经营转变
去年10月以来,政府出台多项民营企业融资政策,央行率先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支持小微、民营企业融资。今年4月,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公告》明确,对符合条件的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今年科创板开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上市推荐指引》中,节能环保领域为重点推荐行业之一。
随着融资政策利好、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环境治理需求端将持续发力。信息显示,2019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8.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4万亿元。
招商证券研报分析,经过上半年的资金准备和与国企的磨合后,下半年的环保产业大概率进入建设期。
在维尔利总裁宗韬看来,对企业而言,拿了大量的项目没有资金,国企有资金缺技术,自然就走到了一起,本质上讲是市场化竞争的结果,没有对错。
安信证券电力及公用事业证券分析师邵琳琳认为,环保运营公司的现金流普遍优于工程公司,伴随着生态环保督察的升级,“重建设轻运营”必然向“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运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