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青山绿水的发展就是在消费未来。多年来,铜川下大决心根治环境污染,全面拆除了落后水泥生产线,从2013年起不再新建水泥生产线,水泥企业由30多家减少到6家。累计实施了节能减排典型示范项目91个,对全市水泥企业实施了脱硫脱硝改造...
8月15日,陕西省举办“奋力追赶超越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中共铜川市委书记杨长亚,中共铜川市委常委、铜川市常务副市长严维佳, 铜川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王晓刚出席,介绍“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铜川”。
累计为国家贡献
6亿多吨煤炭、2亿多吨水泥
记者从发布会获悉,铜川是新中国成立后诞生的第一批工业城市之一,作为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城市,建国以来,铜川为国家贡献了数以亿吨的煤炭、水泥等资源。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转型发展已成为铜川的内在发展需要,近年来,铜川的转型发展成效显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循环经济十佳绿色发展城市、首批全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称号。
中共铜川市委书记杨长亚表示,“一五”时期两个国家重点项目王石凹煤矿和耀县水泥厂的落地,奠定了铜川西北地区能源建材基地的地位,也开启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历程。计划经济时期,铜川煤炭产量一度占到陕西省的70%,建国以来累计为国家贡献了6亿多吨煤炭、2亿多吨水泥,成为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令人向往的“铜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城市基础、产业结构上的弊端逐渐显现。在低端产能过剩的大势下,面临发展的内需、市场的倒逼,铜川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
2017年召开的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给铜川提出了“建成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的目标,进一步坚定了铜川转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产业、城市、社会、体制机制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转型,让城市焕发了新的生机,给市民带来了更多的幸福。2018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是建国初的53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89元,是改革开放初的151倍。今年上半年,经济保持了7.6%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6%和9.8%。
多年来,铜川把产业优化重构作为发展的第一大事,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接续产业发展壮大,着力发展新型工业、高新技术、现代文旅等产业,构建更具活力的多元化产业体系。
主动关闭了21处地方煤矿
繁育出“铜川籍”朱鹮85只
铜川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和修复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中共铜川市委常委、铜川市常务副市长严维佳表示,铜川为国家的工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中国的工业增了志气但是也伤了元气。煤炭开采过程中,在不到4千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上,形成了300多平方公里的采空区和塌陷区。在水泥生产方面,过去简单的“开山放炮”,造成了大量的山体破碎,可以用满目疮痍来形容它。
经过几年的努力,2017年铜川市终于入选全国山水林田湖修复保护试点城市。三年来,铜川坚持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系统进行谋划,系统进行治理,生态修复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以铜川境内的沮河、漆河、赵氏河流域为基准,将生态修复区域划分为七大治理片区,形成了规划、设计、实施、验收“四位一体”的解决方案,真正改变了治山、治水、护田各自为战的格局。
近年来,铜川整治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6座,水土流失面积减少784.04平方公里,出境断面水质水量明显改善,全市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没有青山绿水的发展就是在消费未来。多年来,铜川下大决心根治环境污染,全面拆除了落后水泥生产线,从2013年起不再新建水泥生产线,水泥企业由30多家减少到6家。累计实施了节能减排典型示范项目91个,对全市水泥企业实施了脱硫脱硝改造,对华能铜川照金电厂实施了超低排放改造,在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考核中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
2016年,铜川主动关闭了21处地方煤矿,实现煤炭去产能1058万吨,占到当年全市煤炭总产能的36.5%。如今,绿色已经成为了铜川主色调,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6.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位居关中地区前列,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2017年,铜川被确定为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示范区,三年内铜川将投资58.63亿元,实施17个重大项目,已累计投资34.33亿元。铜川野外能够观测到百余只朱鹮,仅繁育出的“铜川籍”朱鹮就有85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