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以下简称“人大重阳”)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承办的绿色金融与“
一带一路”成果发布会暨“一带一路”与绿色金融前沿研究30人论坛成立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政府和产学研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成果发布,深入探讨了如何推进绿色金融、“一带一路”和经济转型的融合发展。
绿色金融与一带一路关系密切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在会上作主旨发言,就为什么要推动“一带一路”的绿色投资、如何推动以及“一带一路”绿色能源融资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表示,推动“一带一路”中的绿色融资意义重大。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像中亚、中东和非洲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生态环境脆弱,空气污染、荒漠化、干旱等非常严重。第二,本世纪全球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巨大挑战,可能导致大量难民以及严重的政治问题。应对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都需要大量的绿色投资,尤其是未来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现,而基建项目对气候影响巨大。第三,投资者需要防范由于气候和环境影响所带来的金融风险。“一带一路”绿色投资的很多参与者是银行和投资基金,如果投在那些污染型、高碳的产业上,其投资很可能会变成搁浅资产或不良资产。第四,投资者需要防范声誉风险和法律风险。如果在“一带一路”建设投资过程中发生环境事故,就有可能被起诉、被罚款,最后会演化为金融风险,甚至导致破产。
人大重阳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在主持会议时表示,绿色金融是“绿水青山”转换成“金山银山”的重要工具。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时,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布“一带一路”建设的其中一个特点是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在过去一两年,随着“一带一路”更加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进入到“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中,这背后不仅折射了中国自身发展转型升级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探索和引领国际治理、改变国际规则。
多方举措促进融合发展
亚洲开发银行绿色与低碳发展顾问、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中心客座研究员莫凌水在发布《“一带一路”绿色投资标尺和绿色成本效益核算》研究报告时介绍道,该研究回答了绿色投资评估的几大核心问题:如何评估投资活动的绿色性,如何在投资评估中合理地体现“绿色成本和绿色收益”,以及探讨解决绿色投资中成本和收益不匹配的市场机制。为保证中国企业“一带一路”投资的绿色性,报告建议建立“一带一路”投资绿色评估机制,其中包括开展“一带一路”绿色投资评估试点;实施绿色额外成本分摊、绿色收益分享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建立“一带一路”绿色投资战略联盟;建立绿色投资评估机制实施的技术支撑体系;政府制定评估方法指南、建立投资评估的第三方认证制度和绿色投资信息披露平台;推动绿色评估机制国际合作和互认,尤其是在绿色评估方法、第三方认证、信息披露方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沟通。
人大重阳绿色金融部副主任、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曹明弟发布了《金融助力绿色“一带一路”:进展、评估与展望》和《“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投资的绿色化进程:进展与建言》两项报告。曹明弟表示,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令全球瞩目,中国在金融界的绿色领导力亦获得国际赞赏和支持。绿色金融在中国发展的实践,可以为“一带一路”绿色金融发展提供目标、方向和借鉴。报告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推进中国对外投资绿色化: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绿色投融资政策体系;第二,建设国际和区域投融资合作机制,打造绿色发展共同体;第三,强化能力建设,发挥企业环境治理主体作用;第四,引导双边、多边开发资金参与绿色投融资;第五,搭建绿色资源信息服务平台;第六,引导民间组织参与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第七,建立绿色金融监督机制和风险防范体系。
会议期间,参会嘉宾共同参与了“一带一路”与绿色金融前沿研究30人论坛成立揭牌仪式,并同时启动了人大重阳《绿色金融研究专报》。会议还举行了“金融支持‘一带一路’绿色化发展”和“‘一带一路’金融绿色化发展战略”两场主题研讨会,从多层面就绿色金融与“一带一路”融合发展展开具体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