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近日公布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修订稿)》(征求意见稿)。本次修订内容包括:正文由9条修改为7条。其中新增7种危险废物、删减7种危险废物、合并减少8种危险废物。在运输工具满足“三防”(防雨、防渗漏、防遗撒)的要求下,不需办理危险废物运输资质。
《危险废物豁免管理清单》中新增13种危险废物。本次修订新增无机废酸(HW34)、废碱(HW35),在部分特定利用过程,如作为污水厂中和剂使用可进行豁免管理。对危害性较小的危废鼓励进入协同处置,能有效运用协同处置能力,减少危废处理厂负荷。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这也将令危废处理行业的发展更加科学、准确。
图中资料源于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修订稿)》(征求意见稿)
从危废识别和认定、危废处理技术规范、危废处理企业规范化管理以及资质认证等领域,相对应的政策加码的同时,也将极大助力危废处理市场迎来更大发展机遇。2016年修订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将危废由原来的49类362种调整为46大类479种,包括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其他危险废物等。
根据不同口径统计的数据都显示,我国危废处理实际经营规模与危废产量存在较大差距。在环保督察“回头看”态势不变,“清废2018”等行动直接针对固废,加上《“十三五”全国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工作方案》的执行,危废产量在过去两年里的增速保守预计将接近28.69%。按照每年超1亿吨危废实际产生量,理论上
危废处置资质有近2859万吨的缺口。
分地区而言,江苏、山东和四川危废处置缺口相对较大。其中,2017年仅江苏常州市的危废处置缺口就超过了12.58万吨。另据公开资料,2018年珠三角地区危废处理能力为10000吨/年的企业占比高达58.69%,处理能力为10000—20000吨/年的企业占比接近18.74%,而处理能力在20000吨/年以上的企业占比仅达到23%。而在危废处理供给跟不上需求的情况下,却出现了倒卖危废的黑产业链,甚至涉及到偷运“洋垃圾”。
巨大的市场缺口也开始催生出新兴的处置技术与企业,推动着整体行业开始加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危废行业并购数量超过数十起,偏向于行业扩张和产业整合。相较于环保行业平均9.58%的盈利率,危废行业盈利率高达41%-48%。据国内机构预测,按照2500元/吨的处置价格计算,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2000亿元。
查阅《环境状况公告》、《国家统计年鉴》及统计综合数据发现,目前我国危废处理行业施行资质管理制度,目前总计2098多家企业获得资质。从许可证来看,仅有不到1%的企业能够处理25种以上的危废,而接近90%的企业处理危废类型少于5种。可处理危废种类在10种以下的企业数占比为62.3%。除了以满足危废处置市场“量”的核心需求之外,如今更多的市场主体开始发挥作用,朝着提升危废处置“质”方向开始发力。
市场优胜劣汰的“洗牌”加速,加之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危废处理企业如何升级突围成为行业焦点。危险废物处理设施从建设到竣工需要两到三年,但实际从环评到真正投入运营经历将近五年。作为重资产项目,一个项目一般需要3-4亿元。面对行业进入门槛高且对收运、储存及运营管理水平要求极高的情况下,有技术和资金优势的龙头企业将逐步通过并购进一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