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印度首都德里遭遇严重雾霾,
空气污染达到了危险级别,甚至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监测仪器的最高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德里在当日的空气质量已经超过安全标准50倍。
以至于对于德里人来说,呼吸一天就像吸了50支烟一样。
事实上,德里直辖区的首席部长(该地区最高长官),并不讳言德里的空气质量问题,他在拥有一千四百万粉丝的社交自媒体上声称自己的城市是“毒气室”。
但很明显,虽然德里首席部长表现的坦坦荡荡,但作为这个城市的负责人,除了应急的向学生分发给五百万个口罩以外,就只能暂停航班和办学,并呼吁印度市民尽量减少出行。
可德里作为印度的首都,第一大城市,两千五百万人口生活在这座都市之中,明显大部分无法响应首席部长的号召减少外出,尤其是大量的底层贫民,必须为一家人挣糊口之资——事实上,贫民区里的铁皮房、窝棚等建筑,也无法起到在严重雾霾下的市内保护作用。
造成德里如今空气严重污染这一局面,既有德里地形上的原因,也有政治、选情、和在农业跟自然环境保护上的抉择。
空气质量其实是污染释放和稀释之间的数学公式:释放多少,扩散多少。当释放远多于扩散时,一个地区的空气质量自然下降,反之亦然。
德里现在面对的问题就是,空气污染释放源太多,例如德里拥有一千万辆车,尾气排放不可小觑,在不同的时间李,至少占到德里40%的污染排放量,而最高时可达80%。
再如,德里有大量的生活人口聚居,缺少天然气的大量底层市民需要使用柴火或者煤块进行做饭,这也产生了不小的生活废气。同时,德里周边的工业废气、火力发电、建筑工地粉尘以及排灯节带来的污染,也成为了如今德里空气质量陷入危险级别的元凶。
而十一月的德里却因为少风干燥,再加上盆地效应,最终致使无法使污染消散。
不过,德里的空气污染问题其实由来并不久,严重的空气污染始于2009年。该年德里西北的旁遮普邦实行了一部关于节约用水的《旁遮普邦保护地下土壤水法案》——旁遮普邦作为印度的农业大邦,农民一直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导致该省邦地下水水位一降再降,为了保护水资源,该省邦便推出了这一法案。
而这一法案之所以会导致东南的德里直辖区的空气质量严重恶化,是因为该法案规定了旁遮普邦农民的播种时间,最终该省邦农民为了抢耕冬粮同时又因为缺少人力,迫使该省邦的农民只能使用焚烧的方式去快速处理农业残留物(如麦秆),最终在盆地效应下,旁遮普邦的农业废气云聚在德里上空不得消散。
德里直辖区政府甚至于印度中央政府虽然都采取了一定的空气质量保护措施,可由于为选情掣肘,使得德里直辖区执政党无法下重锤根治区内工业、生活等废气问题,而印度中央政府亦因为旁遮普邦内的农民有大部分属于锡克族,为了避免族群矛盾,亦不能过分置喙该省邦的政务。
拖延掣肘之下,因此这才有了如今德里空气质量陷入严重危机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