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了*报告《大气中国2019:中国
大气污染防治进程》(简称《报告》),追踪记录2018年中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大气治理情况,并首.次增加了对169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管理综合评估和排名。
《报告》显示,2018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开篇之年,全国338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延续了过去5年的改善势头,平均达标天数比例由78%升至79.3%,193个城市的优良天数比例大于80%,提前达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要求,同比增加18个城市。121个城市实现六项空气污染物年均浓度全部达标,同比增加22个城市。PM2.5的年均浓度与超标城市比例继续下降。
尽管如此,PM2.5的超标城市比例仍占一半以上。此外,臭氧污染在进一步加重,臭氧治理将成为这一阶段较为突出的挑战。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总监付璐说,从数据上来看,全国臭氧达标城市比例逐年下降,已经从2015年84%下降至2018年的65.4%。从区域整体水平来看,京津冀、长三角和汾渭平原均未能达标,且臭氧污染加重是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超标天数*多的首要污染物。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顾问委员会主席贺克斌表示,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已成为当下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的关键,PM2.5是主要问题,同时臭氧污染不容忽视。城市需要制定协同减排的策略,才有可能解决因臭氧超标无法实现优良天数达标的难题。
此次《报告》的一大亮点是首.次增加了对169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管理综合评估排名,这一排名从“成效分”和“努力分”两个维度对城市进行打分,前者着重于体现城市的空气质量改善状况,通过PM2.5三年滑动平均的改善幅度(即2016-2018三年平均相比2015-2017三年平均的改善)和达标天数三年滑动平均改善幅度两个指标对空气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后者则主要聚焦在采取的政策措施,涵盖固定源、移动源、面源、能力建设和保障措施五个方面,综合评估结果能全面体现城市的努力和成效。
综合排名显示,前十名包括了空气质量达标且持续改善和空气质量虽未达标但改善显著的两类城市,排在前十的城市依次是长春、大连、上海、温州、青岛、哈尔滨、黄山、武汉、杭州、深圳。长春位列*,与另2个东北城市大连、哈尔滨均因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大而进入前十,深圳是在空气质量达标后且持续改善而进入前十名的典型城市。
而排在*后的三个城市则分别是咸阳、渭南和临汾,空气质量严重恶化,都集中在目前的新重点区域“汾渭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