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近两年以来,不断向好的
空气质量,似乎让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形势产生大局已定的感觉。
实际情况是,大气污染防治正在进一步拓广、深入和精准化。分地区来看,并不是全国各地都在齐头并进;从污染源来看,也并非所有污染源都在下降通道中。
在11月26日首次公布的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综合成绩单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近九成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处于持续改善中,PM2.5污染得到有效遏制,东北城市与长三角名列前茅,汾渭平原垫底;从污染物物指标看,尽管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持续下降,臭氧(O3)污染却在继续加重。
这份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的报告——《大气中国2019: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追踪记录2018年中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大气治理情况,并首次增加了对169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管理综合评估和排名。
在综合排名中,长春位列第一,青岛、杭州、武汉等新一线城市都进入了前十。而排在最后的三个城市则分别是咸阳、渭南和临汾,都集中在目前的新重点区域“汾渭平原”。这背后折射了地区之间的实际问题和管理能力差异较大。
面对即将来临的“十四五”规划阶段,与会专家表示,大气污染治理是一场持久战役,会不断遇到新的难题,面对不断提高的公众预期和环保标准,不能盲目乐观,必须要在地区、政策、产业、污染物等层面协同推进,才能最终实现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目标。
其一,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仍居世界前列,大气污染防治形势并不乐观。近两年PM2.5的平均浓度,2017年是43微克,2018年39微克,距离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NAAQS)的35微克还有一定距离,更不要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10微克的标准。未来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任重道远,越到后面越是啃硬骨头,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
其二,目前我国重点城市的PM2.5浓度仍普遍超标,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抓手,未来PM2.5和臭氧的协同防控已成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的关键。从数据上来看,全国臭氧达标城市比例逐年下降,已经从2015年84%下降至2018年的65.4%。从区域整体水平来看,京津冀、长三角和汾渭平原均未能达标。
其三,下一步,要从末端治理转向结构治理。非电工业行业、机动车、挥发性有机物以及氨排放控制成为突出问题。面向“十四五”,需协同推进、防治并举,在东西部地区间、污染物类型间、不同产业间统筹制定政策,形成合力。
专家还表示,当下设置明确的达标时间表和路线图是城市制定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战略的关键一环,尚未制定达标规划的城市应尽快制定规划,提出空气质量达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十四五”阶段的大气污染治理打好基础。建议扩大重点区域范围,在传统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外,增加川渝地区、汾渭地区和长江经济带。